收藏

民间收藏者藏品为何难变现

  文玩古董收藏,哪朝哪代都有,盛世收藏,乱世黄金,也不是新中国以后这么几十年的事了,奇珍异宝谁都喜欢。因为这些个藏品,玲琅满目什么都有,喜欢的人也就多了,行情也就一路高涨,文玩市场买卖火爆的很。

  比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和氏璧,这块被奉为“无价之宝”的“天下所共传之宝”,就引发了秦国和赵国之间的十五座城换和氏璧,这价值确实蛮大的,要是和氏璧能流传到现代,那估计几十车的斗彩鸡缸杯都别人都不会看一眼了。再说明代嘉兴项家,项元汴一直都是以一个鉴古家兼收藏大家的身份为世人所知,他的天籁阁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古物王国,保存至今的天籁阁的旧藏有晋王羲之《兰亭序》(冯承素本,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晋王献之《中秋帖》(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唐怀素《自叙帖》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唐李白《上阳台帖》(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晋顾恺之《女史箴图卷》(现藏英国大不列颠博物馆)等等等等,随便一幅都能让书画收藏爱好者欣喜若狂,还只是冰山一角。再近点的清朝,最会玩的乾隆皇帝和他的“好伙伴”大贪官和珅,这两位在当时的谁会地位就不用说了,一个九五之尊,一个位极人臣。乾隆贪玩,和珅贪财。乾隆好大喜功,只要是人们传说中的追捧的好东西,就会想尽办法让人去弄来,风雅之物、奢华之物,无不例外,好彰显自己“帝王级”的收藏品味。和珅那就简单了,别人想说上句话,就得孝敬他。那是各国各地进贡的好东西,他先把最好的都挑出来,其他的,再留给他的主子了。

  收藏历史就先讲到这里,我们来说正题。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国内外的收藏艺术品市场的活跃程度,大批收藏爱好者就加入了这个行列,不管是腰缠万贯的还是小有积蓄的,都在大江南北跑着,只要听闻哪个地方出了什么好东西,就一窝蜂的涌到那里去淘宝,谁敢说自己没个捡漏的心思。好了,东西是收到了,真真假假、好好坏坏各个层次的都有。我见过很多收藏者,藏的家里都挪不过地来了,有的睡觉连老伴都不要了,夜夜抱着个宝贝瓷瓶睡觉。随着现在各方艺术品利好的新闻一多,大家都想时候到了,该出去点东西了,宝贝再不舍得,这年头也还是钞票实际,有的人便无头苍蝇似得到处跑卖东西,但是,发现想卖点东西没那么容易。那么,我们来讨论一下原因是什么。

  1,收藏来源,先不说渠道是否合法,中国人有一句话总挂在嘴边——师出有名。打个比方说,前面提到的乾隆帝收藏的很多字画,都有项家旧藏的钤印,就如同我们现在看见一些清宫旧藏的古画上面也有乾隆帝的鉴赏章,这两个在盖鉴赏章方面是一个毛病。好多珍贵的收藏品都是传承有序的,在拍卖市场上成交价比较高的藏品通常会有一个出处,写的明明白白,谁谁谁或者什么家族旧藏,这样到了交易的时候买家就比较放心。民间的收藏家收东西的时候都是都一件西一件,说是什么什么地方出来的好东西,问题是,你跟买家这么说,有多少人肯信呢?不论真假和多少钱,来源清清楚楚,谁都买得放心,大家都不想买个东西还触犯法律方面的问题。

  2,收藏种类过杂,交涉的收藏圈子过窄,这其实是两个问题。术有专精,很多比较专业的藏家,对自己收藏的品类通常都有做过很深的功课,而且往往只收藏一个种类的藏品,这是一个很好的习惯和常识。你让他讲每件藏品的来源及背景,他都能说的头头是道,非常专业,因为够专心。普通的收藏者,他认为是好东西的,什么都买,对藏品本身的专业知识也不具备,随意收藏,这样到了想出手的时候,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也就难怪别人不相信了。收藏者很多平常都有自己的一个收藏圈子,进行互相鉴赏讨论或者互相交换,有老师有学生,但是通常都是区域性的、封闭性的,很少与外界进行客观的对比,闭门造车终归路越走越窄,要是人与人之间又不是真心相待,那真是走投无路了。多于专业的人士沟通,多了解外界的市场行情和收藏资讯,丰富一下自己的阅历才是好事情

  3,真假参杂,年代参差不齐。有的收藏者收藏的东西多,本身自己经济条件也不错,就弄了个大的地方给自己做展厅,进去一看,他能非常得意给你指出他所收藏的从古到今各种种类的藏品,有些甚至还是历史某位名人使用过的。很可惜,真得没几件,因为专业知识不够,有些臆造之还假得令人啼笑皆非。

  有些专业藏家一直比较系统性的根据年代来做出收藏的方向,同一个时代的藏品通常实在一个历史环境下,制造工艺和审美观都是一致的,比较好分辨,真假鉴别也就来的更简单,这样才是正确的收藏习惯。

  4,个人期望值与藏品实际情况相差太大,眼高手低价格不按市场经济或者藏品实际价值。有些收藏者,在出手自己的藏品时,完全不按照正常的市场行情来做价值评估,动不动就开口上亿,自然而然买家就望而却步了,必定都是钱啊,谁都不想做冤大头。真得藏品、好的心态、正确的市场定位,这三者都不可缺失。

  5,听别人说故事,和给别人说故事,买卖沟通不诚实。一些收藏者,去收一些藏品的时候,可能是听“好朋友”给的某个信息或者由哪位熟人介绍,哪里出了些什么好东西,甚至还去所谓的现场,然后听对方讲一堆富有神秘色彩的故事,就顿时觉得这是好宝贝,毫不犹豫的就收了。有的收藏者呢,兴致勃勃的到了农村去捡漏,一位老人给他看了某个物件,讲了这是什么时候的祖先传下来的,他也收了。到了出手的时候,他们就开始给买家讲故事,有的没的添油加醋的讲,可是买家又不是傻子,不诚实的沟通怎么会成功呢?结果也就惨淡收场了。

  以上的这些原因可能还不够全面,综合了当先很多民间收藏者的现实状态,其实一部分也揭露了人丑陋的一面,很多时候,藏品出不了手,要深刻的反省自身的原因,怪谁都没有用。就像前面列举的那些不诚实的收藏者,到头来也没成功,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