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如何分辨陶器与瓷器

  如何分辨陶器与瓷器,中国古代陶瓷是华夏文明的载体,包含着极为丰富的科技、经济、民俗、艺术诸多物质的或非物质的社会大文化内涵。

  陶器的历史非常古老,陶器的发明是人类第一次通过化学变化创造出来的一种新型物质。在中国,制陶技术的产生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她是伴随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而产生的;陶器的出现明显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了深刻影响。

  瓷器的出现要比陶器晚的多,这是由它的化学成分和烧制温度等要求相对较高决定的。经过科学考证,一般认为,我国商周时期已能制造原始瓷器,春秋战国到两汉,是原始青瓷到成熟青瓷的过渡时期,到东汉晚期,出现了成熟瓷器。宋代,瓷器制造得到了蓬勃发展,并开始对欧洲及南洋诸国大量输出。以钧、汝、官、哥、定为代表的众多各有特色的名窑在全国兴起,产品在色彩、品种上日趋丰富。到清代晚期,国运衰落,我国的制瓷业日趋退化。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前,未再出现过让世人瞩目的产品。

  陶瓷从化学成分看,陶器的胎料是适宜的粘土,瓷器必须是瓷土。

  陶、瓷就胎质成分而言,关键区别是AI2O3和Fe2O3的含量不同。据分析,陶胎中Al2O3含量为14-15%,Fe2O3为6%左右。瓷器Al2O3含量为17%以上,Fe2O3在3%以下。

  从施釉看,瓷器表面都施釉,且必须在高温下与胎体一道烧成玻璃质釉。陶器除釉陶外,一般不施釉。釉陶器,如唐三彩、琉璃等上的釉为低温铅釉有别于瓷器表面的高温釉。

  从烧结温度看,陶器一般在800℃-100℃之间,一般不超过1050℃,因为陶器胎料为易熔粘土,1100℃就熔融了。瓷器胎体必须经过1200℃-1300℃的高温焙烧,瓷土不同,烧成温度也有区别,要以烧结为准。

  从成型后特点看,陶器密度较小,不透光,有一定吸水性。瓷器基本不吸水,有一定透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