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元代釉里红的基本特征

  元代釉里红的基本特征,元代瓷器在陶瓷装饰历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景德镇元青花瓷精美成熟让人感叹,元代釉里红伴着元青花瓷放出异样的光采。元釉里红存世量稀少,被发现刊载的仅几十件而已。元釉里红是陶瓷装饰历史上重要发明之一。它为釉下铜红彩绘,烧成难度大,本文仅就个人的视觉角度,试论元代釉里红的基木特征。

  1、器型。元代釉里红属于元代景德镇烧造的主要品种之一,但目前所见品种不多。主要器物有玉壶春瓶、盖瓶、梅瓶、大小罐、洗、匜、高足杯等。其中以玉壶春瓶为多,均为喇叭口,细颈、圆腹、平切足。造型挺拔秀美,为后世所不及。梅瓶一般为小口、丰肩、弧腹、近底处微外撇。器型饱满丰韵,古朴厚重。洗造型轻巧,既有折沿,也有敞口,均为平底。小杯制作特殊,直口、弧腹、高圈足。其结构是杯底中心有一个呈圆锥状的“公榫”从杯足嵌入圈足的上端与杯相接,足部空心,上小下大,形为“母榫”,两榫之间有间隙,使杯自由旋转,而不易脱落,可谓独具匠心,小巧玲珑,也有一些高足杯不会转动。梅瓶存世甚少,器型为唇口,短颈,丰肩,下腹渐收,近底外撇,平底。其他器物不做阐述。从目前所见元釉里红可知,元釉里红大件器物少,器型相对轻盈,延续宋代风格。

  2、胎釉。元代釉里红一般为灰白胎,也有白中泛灰,少量白胎,小杯、小洗胎相对白些。胎体普遍较粗,淘洗不甚精细,含铁量相对高,常见胎体会有少量砂粒或有气孔、孔隙,足底多有露胎现象,烧成后胎釉结合处常见火石红。胎质、色泽是由于烧造的窑口不同,它们所取的瓷土及淘洗的精细程度,烧造温度不同所产的同类产品也不尽相同。

  釉分为青白釉、白中泛青、灰白釉微泛青等。青白釉即是影青釉,含石灰钙多,气泡明显,釉流动性大,透明度好。白中泛青或灰白泛青,釉水相对肥润,釉钙进一步减少,透明度相对差些。总的看青白釉透明度好,玻璃质感强,釉下釉里红色泽也相对红,可知烧造难度大些,铜红易飞。而灰白泛青,釉面肥润,但釉里红发色往往为暗红色或猪肝色。当然釉层的厚薄、铜红的纯度、烧造温度等均会对釉里红的色泽产生影响。

  3、纹饰。元代釉里红纹饰均为釉下装饰,多为局部装饰,布局较疏朗。玉壶春瓶常装饰在器型中部,便于人们观察,此部位釉水也相对匀净,有益铜红的发色,烧成后即使有些流淌也无损大局。元釉里红虽然品种不甚丰富,但装饰技法多样。有刻画与涂画相结合,有印模与绘画相结合,也有白描勾线或点染,还有结合镂空堆贴。

  元釉里红纹饰题材有:四季花卉、图案装饰、山水、人物、飞禽走兽等。花卉多为牡丹、菊花、莲花、灵芝、连续折枝花卉等。人物题材常与山水相结合,人物画较小而简洁,融于风景之中。也有传统龙凤纹,还有玉兔、鱼纹等,先刻划出主题,再辅以釉里红装饰。还有个别诗、文结合之题材,如一件在韩国海底打捞的折腰形盘,盘内刻梧桐叶二片,叶上用铜红各书五言诗一句“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

  4、烧造工艺。元代釉里红的成型工艺与元青花相似,绝大部分器物为印坯成型,少量拉坯成型。玉壶春瓶为五段四接印坯成型,梅瓶为三接四段。因器物的不同,施釉也不尽相同。玉壶春瓶为二次沾釉,先将口放入釉桶中三分之一,然后掉头提起,再将下半部分浸入釉桶中,因气压关系内口沿颈下往往未挂釉,底釉往往釉水匀净,而仿品为刷釉或不施釉。大罐、梅瓶采用浇釉。近底因釉下流常会出现聚釉现象,甚至有少量釉水渗入底部,而仿品却另有意在底部洒上几点釉,不自然。大罐内壁刷釉或满釉,小罐为沾釉。釉里红均为匣钵烧成,器物与匣钵间分为窑渣或用砂粒间隔,以免烧成后器物粘在匣钵上,烧成后往往器物底部可见火石红或窑渣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