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金属币永远的龙头
在新中国贵金属币收藏中,常能听到“老精稀”的提法。“老”的界定最为简单直接:2000年以前发行的新中国贵金属币;“精”则更多要从题材、工艺、获奖情况考虑;至于“稀”,就要对其发行量和沉淀状况做综合考量。
从现代贵金属币的国际钱币市场通例来看,一枚币通过初期发售进入消费、礼品、收藏领域后,客观上将会自然形成调剂余缺的交换市场,从而形成不同于初始发售价格的“市场价”。这个业内称之为“沉淀”的过程,往往需要经过较长时间。在良性市场中,经过足够沉淀的藏品会自然增值,进而令持有者获得带有周期性的投资回报。
正是由于“沉淀”的基本原理,“老精稀”贵金属币在市场表现上往往会优于新近发行、未经沉淀的品种。特别是在币市行情总体偏弱的情况下,其抗跌性会更为凸显,即便不大涨,也能保持足够的稳定性。因此,在币市起起落落的当下,“老精稀”品种越发受到收藏爱好者的追捧。
据了解,新中国早期贵金属币在上述基本原理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特殊性: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的贵金属纪念币发行发售主要是做出口创汇之用,进入国内市场的数量很少。而对于国外经销商来说,市场反馈是最重要的,甚至可以决定实际发行量,由此形成了一批在今天看来存世量稀少的品种。
中美吉祥物麒麟系列金、银、铂币即为典型一例,该系列从1994年开始发行,至1997年止。据业内人士介绍,美国市场在早期中国金币发行中的承接能力始终位列各国币商之首,在早期侨居美国钱币经销商的建议下,以中美传统吉祥物麒麟为主题的贵金属纪念币应运而生。最早官方计划的发行量是2000枚,由于市场反应冷淡,实际发行量有所减少。由于当时中国尚没有收藏市场,所以几乎全部售到国外。对于今天的国内收藏爱好者来说,这套币因祸得福,成了现代贵金属币中当之无愧的珍稀品种,在网上经常可看到“高价收购麒麟币”的帖子。
上世纪80年代的“元老级”熊猫币,则是另一种情况的“老精稀”。它们没有经历麒麟币那样的“磨难”,而是自诞生之初就成为国际市场的宠儿,风靡欧美各国,令币商们赞不绝口。1985年,在美国举行的“国际年度硬币比赛”中,中国的1983年版熊猫金币获得最佳金币奖。1986年,熊猫系列金币又获得了全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的金杯奖。80年代美国的专业钱币刊物上记载了“人们纷纷为中国熊猫金币着迷”的盛况。至今,熊猫币家族在新中国贵金属币中头把交椅的地位始终不可撼动,而早年精品,更是备受青睐。
此外,如上世纪80年代的1盎司生肖银币等,则在很大程度上沾了银价的光。它们能位列“老精稀”品种,主要是由于当年的买进价格与银价相差无几,而经过了沉淀、损耗,在国际金银价格狂飙突进的今天,其身价已大不相同。
有关专家表示,并不是所有老币都符合“老精稀”的标准,和一切收藏品相同,“老精稀”币的价值基础是要经得起时间考验。因此,若想涉足这一领域,充足的币识、可靠的货源、平和的心态,是三个必备条件。对于新手而言,诸如即将于11月初在北京举办的2010北京国际邮票钱币博览会等具有权威性、专业性的展会,是入门的绝佳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