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中国古代名画婴戏图金银纪念币
在中国古代画史上,描写儿童嬉戏、玩耍的画面,谓之婴戏纹或婴戏图,曾被大量使用在古代瓷器、玉雕、木刻、刺绣上作装饰图案,可谓是中国古代儿童画,也是人类延续生命的象征。
1994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中国古代名画系列”第二组正是选用宋人画选中的数幅婴戏图作为表现题材,以四季孩童的活动为主要表现对象,嬉笑玩闹,天真烂漫的意趣童贞跃然于币上,各局部精细斗绘,造型姿态掌握得外,更值得称慕的是传神的技巧与意境的呈现。这套纪念币包括5盎司金币、1/2盎司金币(2枚)、1/4盎司金币(2枚)、12盎司银币、5盎司银币、1盎司银币(4枚),具备极高的收藏价值。
明清时期是婴戏图的鼎盛期,从简单的一两个幼童形象发展到百多个幼童,幼童神态各异。婴戏图的流行,反映了当时的民众心理。传统的封建社会又把传宗接代的观念深入人心,因而寓意连生贵子、五子登科、百子千孙的图案,就成为常见的装饰图案。
除了反映民众心理,婴戏图与各个时期的社会状况关系密切。明代婴戏图,宣德以前多为“庭园婴戏”,孩子们在庭园内活动。宣德后,多为郊外婴戏,孩子们嬉戏在户外,且婴孩的形象变化尤为分明,永、宣时期,孩童矮胖,头大,前脑尤大,圆圆的脸,额上几根流海,几个孩子一起玩,又叫群婴戏。孩童形象折射出社会的安定。嘉靖、万历时期,孩子们长袍大褂,显得头重脚轻,头特大,后脑凸出。这些形象表明,明朝社会政治经济的衰落已经初见端倪。
雍正、乾隆两朝的官窑瓷器,婴戏图画工严谨,多见儿童衣纹清晰,眉清目秀,动作天真烂漫,惹人喜爱。用婴戏图描绘了“黄发垂髫并怡然自得”的桃园美景和太平盛世。当时的官窑瓷器婴戏中的儿童姿态多样,动作夸张,画面多呈热闹愉悦的气氛。
在社会动荡不安、封建政权江河日下之时,婴戏图同样也能记录下来。明未天启、崇祯两朝社会动荡,战争不断,国力衰竭,这些社会现实折射在婴戏图中,孩童们瘦骨嶙峋,脚奇长,后脑特大,形体十分抽象,看起来奇形怪状。清朝中期的嘉庆、道光、咸丰三朝,婴戏图上人物呆板笨拙,儿童粗头大脑,反映了国运衰落的现实。
艺术品的创造总能够映现那个时代的特征。观赏婴戏图,让人感叹盛世的难得,只有当民众安居乐业的时候,儿童才能无忧无虑地健康成长。那些乱世的婴戏图,好像一面镜子,让我们更加珍惜现今国运昌盛的大好局面。
这套《婴戏图》系列金银币也选用了这一题材,此套金银币共有七套,分别是重为五盎司的《冬日婴戏图》金币;重为1/2盎司的《冬日婴戏图》金币、《子孙和合图》金币;重为1/4盎司的《冬日婴戏图》金币、《子孙和合图》金币;发行量为8500套、重为1盎司的《子孙和合图》银币、《冬日婴戏图》银币;重为1盎司的《秋景婴戏图》银币《夏景婴戏图》银币以及重为五盎司的《冬日婴戏图》银币;重为十二盎司的《冬日婴戏图》银币。
不同时节、不同服饰、不同的花卉与场景设计以及各异的孩童嬉戏场面跃然钱币上,虽然表现手法各有区别,但连贯成一幅趣味横生、可爱生动的古代儿童玩闹图景,孩童嬉笑玩闹、天真烂漫的意趣让人爱不释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