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印章边款的形式有哪些

  印章边款的形式可溯源于商周钟鼎器的铭文,铸镌于器内而文凹者为“款”,铸于器外而文凸者为“识”。今印款亦沿用此称法。无论款与识,其内容都是为了记载制作的意图、年月和主人的姓名。汉铜印中,偶见有凿款者,这在当时可能是无意之作,但却为后来印款所滥觞。至唐宋以后,私印中出现边款,如元代赵子昂的“松雪斋”、“赵氏”两印中就刻有“子昂”二字边款。但当时印材多为象牙、犀角之类坚韧之物,不易受刀,文人多请人代可,故印,石质较软,易于受刀,文人刻印者也日渐增多,随之在边侧上刻字作文之识亦兴。明文彭等人以双刀刻款,先书后刻,如同勒碑,字数亦不太多。及至明末,何震始以单刀刻款,字迹较为“粗漫”。到了清代,边款真正开始普遍出现,并上升为一个独立的艺术类别。其时边款流派纷呈,刻款之文字五体皆有,形式更是多种多样,将边款的艺术推向一个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