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红印花邮票的历史背景
“红印花是清朝海关的一种票据凭证,在1886年由英国的一家印厂印制完成。红印花邮票是我国独有票种,由于年代久远,已逾100多年,其原票和一些加盖面值票由于稀少,已成为世界珍罕邮品。
1896年3月20日(清光绪二十二年二月初七),光绪皇帝朱批总理衙门奏折“依议”,批准开办国家邮政——大清邮政,将海关邮政局改为大清邮政官局,任命海关总税务司赫德兼总邮政司。这时邮资等收费标准从海关关平银的两、钱、分改为银元的圆、角、分。原邮票已不能继续使用,印制新邮票很费时间,海关造册处于1896年年底开始,以铅字活版在小龙票、慈禧寿辰票及红印花票上加盖“暂作洋银×分”及英文“cent(s)”等字样,以应急需。
1897年2月2日(清光绪二十三年正月初一),为适应开办邮政新业务及使用高面值邮票的需要,清代国家邮政将上海海关库存的红印花票加盖文字改作邮票。与小龙和万寿加盖改值邮票不同,红印花邮票8种加盖印版均有“大清邮政”四字。
红印花原票曾被认定为推行印花税而印制的印花税票,加之刷色为红,故有红印花之名,实际是海关计划粘贴于已完税货物凭证上的防伪标志,但并未启用,其原因不详。红印花的票幅为21毫米×25毫米,图幅为18.5毫米×22.5毫米,全张是横10枚竖10枚的100枚。红印花原票是雕刻版精印,不易伪造,用来加盖高面值邮票极为保险。红印花原票虽然不是邮票,但因是“中国第一珍邮”及许多名贵邮票的原票,加之图案精美,存世很少,所以也是集邮家收藏的珍品。
红印加盖成邮票后的全称是“红印花加盖暂作邮票”。总共有60多万枚红印花加盖为邮票,其中因加盖面值和加盖字体大小不同,共分8种,分别是小字暂作贰分、小字暂作肆分、小字当壹圆、大字当壹分、大字暂作贰分、大字暂作肆分、大字当壹圆和大字当伍圆。红印花及其加盖邮票中有许多珍贵邮票,并称“红印花八宝”,是指红印花原票、红印花小字当壹圆、红印花小字当壹圆四方连、红印花小字当壹圆旧票、红印花当伍圆倒盖、红印花小字贰分倒盖兼复盖、红印花双色复盖小字肆分和红印花小字贰分绿色试盖样票,即“绿衣红娘”。其中红印花“小字当壹圆”(也称“红印花小壹圆”)是最初加盖的,因为加盖的中文“当壹圆”3个字较小,不易辨认,所以加盖两版共50枚后,就改排大字“当壹圆”票了。小字当壹圆加盖票印出来后并未销毁,据说是交邮局出售了,实际上这种小字当壹圆是加盖样票,并未公开出售,而是被监印加盖邮票的海关德籍职员费拉尔私藏起来了。
红印花小壹圆大都是新票,只有一枚是盖销八卦邮戳的旧票。这枚稀世珍品最初由费拉尔拥有,后被送给一位名叫雷本的亲戚。1927年4月,雷本将邮票卖给上海邮商陈复祥。同年5月,陈复祥以1000元的价格将邮票卖给天津的集邮家袁寒云(袁世凯次子)。1928年,袁寒云将自己的邮集卖给了外籍集邮家布许。不久,布许又将此票转让给福州集邮家阮景光,阮氏保存三年后,因经营失败又重新卖给布许。1931年,布许将此票卖给华侨刘子惠。1944年,集邮家马任全以1000美元的价格从刘子惠手里购得此票。1956年,马任全将这枚世界孤品捐献给国家。2014年上海拍卖行春季邮品拍卖会成功落幕,其中备受关注的带有张号“2313”的红印花大4分新四方连,以460万元的落槌价成功拍出,如果算上15%买家佣金的话,最终的成交额达到了529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