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鉴定佛像的真伪?
从款识上鉴定真伪
有的铜、石佛像,本身是真品,但被加刻伪款。甚至有北齐佛像加上了北魏的年款,而且是北魏初年的年款。北魏初年的佛像还没有完全摆脱外来的犍陀罗佛像样式的影响,字体也遒劲古拙,而北齐的佛像流行浅薄的衣纹,大衣如湿衣贴体,与北魏初期的深厚起伏的衣纹截然不同。这种在真品上刻伪款的例子很多,从字体上、发愿文内容上都能发现问题。
1、干支纪年、年号错误。例如北魏普泰年号前后仅一年,若出现普泰三年的刻款,就颇可怀疑。但造像上年款,干支纪年、年号不对又往往是极普遍的现象,因中国地域广大,改朝换代,民间还不知道,继续用前朝天子年号也是顺理成章的事,还要具体分析。
2、朝代署款错误。这种错误极为显见,完全是作伪者缺乏起码的历史常识所致。例如曾见一尊鎏金铜观音像,造型不伦不类,再看背后竟然刻有“北周保定四月二日敬造本像”。东魏、西魏为北齐、北周所代,是历史事实,但当时的执政者是以正统的受命于天的天子自居的,自称只能是大周,其亡后,史家称其为北周。历史上分立政权很多,如东魏、西魏、南明等等,都是其亡后,后来史家的称呼,当时人作器物,怎么能用后来史家所称其所在时代?
还有的佛像用庙号署款的,如有一尊铁观音像,背后竟铸有“大宋仁宗五年”。仁宗是北宋赵祯死后所尊的庙号,前任皇帝死后,尽管新皇帝已执政,但仍然继续使用原来年号,直到来年的大年初一,改用新年号,不可能出现用庙号来代替年号的现象。
款识内容错误。例如有一尊唐代铜十一面观音立像,外形上看还说得过去,造像上是唐代常见的观音像,头部共有三层,为十一面环绕。十一面观音是唐代七世纪末至八世纪初密教流行才开始出现的观音形象。在此之前,观音没有十一面的。但光背后的刻款却是五世纪中叶的“大魏太平真君某年”,先不用说造型,就光这十一面观音的形象,也不能提前二百多年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