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了解“稿”字邮票的故事

  若问一位集邮爱好者中国最珍贵的邮票是什么,他会毫不犹豫地红印花小字当一元旧票、“稿”字邮票、蓝军邮……的确,无论在清代还是民国,无论是解放区还是新中国,中国的珍罕邮票称得上琳琅满目。

  淮南区一版邮票中有一枚“稿”字新闻专用邮票。我在盱嘉县委机关工作时,那年春天正是荒年,许多贫苦农民正逢青黄不接,没有了口粮,每天只好吃两顿白水煮青豌豆。有的地方连豌豆都没有,只好以榨过油的豆饼充饥。生活虽然艰苦,可是群众抗日情绪很高,为了带领群众度荒,县委机关为加强宣传工作,办好生产快报,从四十里桥调来一位叫周世民的知识青年,我叫他农民作家。他的小本本上记有很多民间谚语,很会写顺口溜、打油诗,还经常向《新路东》报投稿,因此也成了报社通讯员。当时在淮南向报社投稿贴用一种“稿”字专用邮票,这种邮票供记者、报社通讯员,或者有人向报社投稿时才能使用。这种邮票是用“私”邮的模版印成红色,上面加盖一个大的黑色“稿”字。

  相处久了,这位农民作家知道我对集邮有兴趣,1943年8月当我调回江淮大学时,他将一个全新的“稿”字邮票四方联送给了我。在战争年代,不论什么情况,它一直夹在我随身携带的小本子里作为珍品伴随至今。

  “稿”字邮票在解放区邮票中是很独特的,已知流传下来的极少,而以四方联保存下来的更为罕见,可谓珍品,因此我们也视它为解放区邮票中的“红印花”邮票。

  关于“稿”字邮票的版式及特征,中外集邮界同仁都有探讨与研究,其用纸、版模及特征,综合各方意见,大体如下:

  “稿”字邮票的用纸很独特,当时由于敌人对抗日民主根据地实行军事、经济封锁,物资供应非常困难,为了节省纸张,许多寄信的信封都是用新华社的电报电码纸,废物利用,糊制而成。“稿”字邮票也是用用过的电码纸的背面印制的,这种电码纸是小32开白报纸,印有红色长方横格,前面横格较大,用以写电码,后面横格较小,写译文用。横格前后比约为7:1。因此,已知的“稿”字邮票背面,都能见到已写过的电码及译文。

  “稿”字邮票是采用20分“私”邮的版模,“私”邮是淡绿色,“稿”邮改为大红色。其版模为5×2,然后重复排列。“私”邮邮票有两个10枚对倒排版,中间有过桥。也有以两个10枚子模顺方向排列,中间亦有过桥。以我的记忆,“稿”字邮票未见有过桥形式排列的。曾见过子模8在上与3在下竖立排列的连票,这亦符合上述版模,其排列如上图。

  “稿”字邮票至今存世甚少,约10枚左右。已知一个四方联,其子模排列应为上行2、3,下行7、8;香港关卓然先生有一枚为子模1;杨乃强先生编的区票目条中的一枚为子模4,安徽滁县地委党史办亦保存有一枚为子模4;中国邮票博物馆及田辛(现在毕辛之先生保存)的藏品各一枚为子模10;据《邮票世界》杂志第60期称,香港叶慎之及庄国泰先生分别保存有子模为5及9的各一枚。

  作者沈曾华:新四军老战士,著名集邮家、邮学家。1922年生于上海,14岁爱上集邮并步入邮坛。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救亡运动,1942年春,在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刻参加新四军,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仍然坚持集邮,并在战争艰苦条件下收集和保存下来许多区票珍品。

  《中国教育报》2005年11月18日第6版沈曾华

  --

  2005年,沈曾华身患癌症住进了医院,化疗期间,他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拍卖“稿”字四方连邮票。几天后,拍卖会如期举行,这枚邮票最后以220万元的高价成交。这笔钱,对于身患癌症的沈曾华,对于他那并不宽裕的家庭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可是,沈曾华这位当年的新四军战士却做出了令许多人都十分吃惊的选择:将拍卖款捐献给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设立沈曾华奖励基金会“一汽”自主品牌创新奖。2006年4月沈曾华病逝,享年84岁。如今价值连城的“稿”字四方连自然是受到无数人敬仰的国宝级珍品,已经被永载史册;但沈老先生的美名更将青史流芳!

  --

  “稿”字邮票目录价格:1988年日本的《中国解放区邮票图鉴》标价:每枚170万日元,四方连为1500万日元。1989年出版的《吉本斯邮票目录》标价:每枚8000英镑。1998年出版的《中国解放区邮票目录》(修订版)标价:单枚票20万元(人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