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解读邮票收藏爱好者必备的基础知识

  集邮人群大致可以分为爱好者型和竞赛型,其中爱好者型喜欢什么就收集什么,往往重在收集的过程。爱好者中有人喜欢各种纪念邮票、官方首日封等,不去关心“无参展价值”的现实;也有人整天在邮商处寻寻觅觅,按自己的想法精心设计和制作邮集;更有些人邮识相当高,是某个专题领域的专家。他们很清楚,珍邮是不易弄到手的,也无意花费巨资去追逐,只要不上当受骗,就会收获快乐。

  竞赛型集邮则完全不同,收藏者集邮的目的就是要去参加邮展。他们常常研究集邮联合会制定的竞赛规则,只买与自己收集范围有关的邮品,追逐各种珍罕品,有自己的追求和快乐。

  至于投资者,他们的目的明确,就是要赚钱。他们不关心邮票是什么内容,只要预计能说服爱好者购买,便整箱、整版地囤积,我们常常称他们为邮商。

  大多数集邮爱好者都应奉行“以邮养邮”原则,如此,既充实了自己,又为提高其他集邮爱好者的邮集档次帮了忙。

  邮票的发行主体是邮票身份的重要标志,从邮票诞生以来全球发行邮票的实体超过千个,目前世界上还有26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邮票,能够认清这些邮票也是一门学问。

  早期有许多邮票不印国名,1874年后,除英国外,各国或地区都有国名或铭记。当然也有特例,如我国1933年发行的《谭院长纪念邮票》全套4枚,票面上就没有印国名。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邮票在不同时期的铭记是有变化的。以中国为例,就有“大清邮政局”“大清国邮政局”“大清邮政”“中华民国邮政”“中国人民邮政”“中国邮政”等。许多国家也存在这种变化。

  一些不法之徒伪造貌似邮票的“花纸头”蒙骗爱好者时,常常杜撰国名,或印上与某个国家相似的假名,我们要特别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