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一个老通讯员的40年写稿路----邮票之声

  我从1966年上小学时就开始写稿,到今算来已是44年了。44年,我先后在国家、省、市、区级报刊发表文章近万篇,先后被评为大众日报、省广播电台、济南日报、济南广播电台等新闻媒体和市、区的优秀通讯员,捧回了32本大红荣誉证书,连续六届荣获区“十佳新闻工作者”称号。每次翻阅自己见诸报端的22本作品集,油然而生一种幸福、自豪之感……

  □马光仁

  1966年,我正在长清归德小学上六年级,那时,正是学习毛主席著作高潮时期,我在学习了毛主席有关“一分为二”的论述之后,对班里一个叫房泽亮的三类生同学进行了分析,他虽然学习差,但他积极做好事,上进心比较强,只要帮助他,他的学习成绩就能赶上来。我把学习毛主席著作的这一体会写成稿子,装在信封里,剪去信封右上角,投进了邮箱,寄给了《中国少年报》,不承想,《中国少年报》竟然给采用了。我手捧报纸,激动得无法形容,同学们和老师也对我刮目相看。因为那时,学校里老师和学生从来没有发表过文章。从此我一发不可收拾,把写稿当成了自己的业余爱好。后来,赶上文化大革命,《中国少年报》停刊,给我退回了已经修改准备采用的两篇稿子,我捧着退稿信,泪哗哗地流……

  后来,我上了中学,依然给新闻单位写稿,那时,长清广播站用稿量很大,我就把学校的好人好事写成文章,寄给他们。可别说,每个月,都能采用我写的四五篇稿件,那时没有稿酬,广播站给我寄来稿纸,寄来“红宝书”,也就是带红皮的毛主席著作。

  毕业后,我担任了农民业余通讯员,给报社、电台等新闻单位写稿,他们时常给我寄来学习文件、稿纸、信封和每月、每季度的报道提纲。1973年,我光荣地出席了泰安地区优秀通讯员表彰大会。

  后来我成了一名民办教师,这样对写稿带来很大的方便。我利用业余时间进行采访、写稿。1979年,我写出了长篇通讯《毅力之歌》,介绍归南村残疾饲养员赵丰洪的事迹,通讯先后被《济南日报》、《大众日报》、省电台、济南电台等多家媒体采用。《济南日报通讯》还专门给我编发了采写体会和报社编辑部对通讯的评论文章。后来我又写出了《乡村女医生》、《好媳妇张世英》等十多篇通讯,都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1984年,济南市部分民办教师转公办教师,也因我被评为“济南市优秀通讯员”这一条件被率先转公办教师。

  屈指算起来,我写稿、投稿已经40多个年头。40多年来,我尝尽了写稿的酸甜苦辣。最初写稿,是先写在草纸上,修改好之后,再誊写在方格纸上,然后再装入信封中,粘死封口,剪去信封上的右角,放进邮箱就可以了。没有时效性的稿件这样寄发还可以,一些有时效性的新闻稿件就得去报社送稿。

  不少时候,自己认为很有新闻价值,一旦放在全济南市、全省,就不算是新闻了。这样既得搭上工夫,又得搭上车费。当时,许多编辑也很体谅通讯员的难处,因此,能采用的尽量给采用。为此,我也结识了许多报社、电台的编辑朋友,后来,他们对我的工作和学习都给予了很大帮助和支持。

  由于稿件需急发,我又想了一个办法,我打电话给比较熟悉的编辑老师,把事情经过叙述一下,然后由他们去编发,果然效果很佳。

  1986年10月的一个下午,当时我在小屯中学任教,学校请来回家探亲的对越自卫反击战英雄杜好山作报告,我用电话传去小屯中学请英模作报告的新闻稿,到了晚上6点,济南电台就在新闻节目中作了报道。

  写稿最头疼的是抄稿,字迹要工整,生怕编辑看不清楚,另外,还想,一篇稿件给几个新闻单位,就得不厌其烦地一遍一遍地抄写,常常把右手的拇指、食指和中指都给挤扁了,还磨出了一层一层的老茧。有时候,用复写纸复写,可是有些编辑不喜欢,寄过去,一看是复写的,接着就“枪毙”。

  寄发稿件,也很有趣。最初是免费的,只是剪去信封的一个角就可以。后来,又要贴邮票,起初贴3分钱的邮票,后来贴8分钱邮票,再后来是2角、5角、8角的邮票,现在竟然要贴1.2元钱的邮票了。不管邮票怎么涨价,现在是用不着邮寄稿件了。

  发稿也经历了不同时代,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有了传真机,把稿子写好,直接就可以传到报社、电台。刚体验到传真机快速的喜悦,电脑又来了,把稿子写好,发一个电子邮件,稿子一眨眼工夫就能传到编辑的手里,尤其是照片,过去,要想发照片,必须把照片送到报社,然后进行翻拍。现在可好了,添加附件,照片就上传,直接让编辑老师看到了。现在写发一篇稿件,也就是用原来时间的1/10吧。

  抚今追昔,我心潮起伏,感触颇多。“写稿四十年,感受苦辣咸,写稿永不辍,当好通讯员”。这是我的心声,也是我人生的写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