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时代的簪子特点
自商代晚期开始,玉笄数量显著增多,仅殷墟妇好墓就出土玉簪二十多件;而且出现了钗,即双股簪。除钗之外的玉簪,依据首部形态之差异,大致区分为两类:即简化类、动物形类。
考古出土的西周时期玉簪较少,迄今所见者,形制颇简单,状同商代晚期的简化类玉簪。
春秋战国时期玉簪表面多雕琢有此期流行的纹饰,诸如龙首纹、勾云纹等,且开始出现、流行簪首簪体分作两件的形式。
汉代玉簪的首部多镂雕蟠螭纹、凤鸟纹、卷云纹。
隋唐五代时期玉簪题材以花鸟居多,唐代大量采用整齐的细密阴线,五代时期开始熟练运用高超的镂雕技法雕琢玉簪的首部。
宋代玉簪的主要变化集中在簪首。之前的花鸟形簪首仍然延续,但写实性更强,且透雕镂雕形式更加复杂,龙首簪及立体动物形簪开始出现。此期玉钗端部两转角大多圆钝,与前朝方折之态有异。
元代玉簪透雕形式虽不及宋代繁复,但技法娴熟,镂空部位规整、流畅,且初现立体镂空形态;其二,在花叶、动物雕琢上,擅长深刀重刻,从而凸显了较强的立体感;其三,暴露部位大多抛光精细,呈现玻璃光,但细节之处整修较少。
明清时期簪钗制作精美,式样繁多,但逐渐摆脱宋元形神兼备的写实风格,简括潦草之做工已日趋盛行。
清代玉簪基本承袭了前期的各种式样,但也出现了特有的型式,其中首部作微翘圆弧状,主体为扁长直条形的“扁方”和耳勺形玉簪。在玉料上,除传统的和田玉、岫玉外,清代开始大量选用翡翠制作玉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