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工艺品介绍
琉璃工艺品介绍,中国琉璃艺术历史悠久,最早在商周就有记载,据考证,尤其关于“西施泪”的传说,其起源约在周敬王三年(越王勾践三年),据中国通史,这个年代应该是公元前493年。唐朝元稹《咏琉璃》中描写“有色同寒冰,无物隔纤尘”就传达出琉璃灿烂夺目的诱人风采。那么由小编为您详细介绍琉璃工艺品。
用低熔点的玻璃制成的琉璃工艺品。又称料器。琉璃古称瑠璃、流离、吠瑠璃、璧琉璃、毘琉璃等,释义不一。据《翻译名义集》和《汉书》等记载,琉璃原为梵语,汉代名璧琉璃,为宝石名称,青色,莹澈有光,光彩纷繁陆离,因而得名。当时主要产于大秦(古罗马帝国)、罽宾(今克什米尔一带)等国。但《魏书》等记载,瑠璃是以矿石冶炼成的有色透明玻璃,又称颇黎、玻瓈。现在,琉璃是中国传统玻璃的泛称,以区别于从国外引进的现代玻璃。山东淄博和北京是中国琉璃工艺品的传统产区。
沿革
中国琉璃历史久远。西安出土了西周时期的浅绿色的琉璃珠。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琉璃已用于制碗、巵(盛酒器皿)、砚匣、屏风以及大量的佛像身上的装饰品。隋唐时期,琉璃品种多,用途广,除了制成碗、瓶、盘外,还用于门、窗、屏风的装饰。唐代后期,妇女以琉璃为钗(发髻上的首饰)、钏(手镯),直至宋代绍熙年间(1190~1194)仍然流行。山东博山出土了元代后期银子市琉璃炉址。元代宫廷手工艺作坊也设罐玉局,炉址可能在大都(今北京),生产模仿玉石的琉璃。明代,宫廷御用监在博山颜神镇设琉璃作坊,烧造青帘(青色琉璃珠串成的帘子)等。云南昆明和永昌的琉璃在明代也很著名,有黑、白、红、鹅黄、鸭绿等色,品种以围棋子为主。清代康熙年间(1662~1722),宫廷在内务府养心殿造办处下设玻璃厂,生产杯、碗、瓶、盘及鼻烟壶等,玻璃厂的原料和匠师来自博山、广州等地。琉璃的色彩有玻璃(透明)、珍珠(乳白色)、凝脂(羊脂)、霁雪、藕粉、红、蓝、紫、黄、绿、金星等10多种,至乾隆年间(1736~1795)已达20多种。
工艺
博山传统琉璃的原料来自周围山区,主要有马牙石、紫石、硝以及铜、铁、丹铅等属钾钙玻璃,但现在多来自外地属钠玻璃。各种原料(称生料)按照一定比例配方,装入硝罐,放入炉内熔融,达到1400~1500℃时即成琉璃熔液(称熟料)。彩色琉璃的传统配方以铜、铁、铅、钴等金属显色。20世纪初,采用西方玻璃工艺,以纯碱为助熔剂。
制造实心琉璃工艺品时,用铁杖从炉内挑出琉璃熔液,然后以滴、缠、戛、揉、点、引旋等技艺或模型浇注。制造空心琉璃工艺品,主要以铁管(又称吹筒)下端粘取琉璃熔液,用口运气吹成。吹制时,手不断旋转,急缓得宜,使熔液不流不凝;吹气之力要壮弱相调。用力过大,则器皿破裂;用力过小,则器形不正。同时以剪刀作为造型的工具,或引长,或截短,或拗曲,或突高,或低凹。此外,还有工艺独特的套料。它是在器皿胎地(一般为白色)上,按照图案粘以彩色琉璃,然后利用碾玉技艺,将彩色琉璃琢碾成图案,制成两种色彩或多种色彩的器皿。乾隆年间,套料作品流传国外,并被称为乾隆琉璃。
品种
传统的品种有首饰、灯具、屏风、念珠、围棋子、鱼缸、花瓶、鼻烟壶、鸟兽、花球等。20世纪以来,又有花插、花果、挂屏、盆景以及模仿白玉、珊瑚、孔雀石等玉石的人物、鸟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