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常见的象牙艺术品造假方法

  象牙雕刻品以其独特的造型和色泽,赢得众人的青睐。但由于象牙雕刻材料的名贵稀少,重利者便往往以假充真、以新作旧、旧料新作,收藏者稍不留心就会上当受骗。

  以假充真

  从材质上鉴别:象牙质地细腻,表面光滑柔和,色白或淡黄,平剖有平行的直线条纹,截断面有交叉的线纹,表面可以清晰看到纵横交错的人字形纹或网状纹,业内人士把这种象牙所特有的自然花纹称为“牙纹”。要学会区别真假象牙料,首先要对真的象牙的特征有一个清楚的了解,在分辨时,可把它作为检验真伪的标准来进行对比分析。

  以假充真是指以其他质地近似而价值较低的材料仿造象牙,比较常见的有:

  1、人造牙。一种化学合成的有机塑料或赛璐珞之类的物质,俗称“冲牙”。现有技术水平的人造牙制品大多还达不到乱真的地步,其质量较轻,光泽生硬,很容易老化、变黄,特别是人造牙没有天然那象牙那样的牙纹,即使是刻意仿制,线条也会比较死板,呈规则的平行线条,无交叉线,与真象牙天然牙纹是不一样的。另外,人造牙可以不受自然形状的限制,所以遇到极为粗大、弯曲弧度过分等形制的作品,需要警惕。

  2、虬角。近人赵汝珍《古玩指南》:“象牙之伪者为海马牙,京市呼为虬角,其价值为三与二之比,但虬角之佳者尚高于劣牙,故伪制并不太多。且象牙牙质细密温润,虬角纹粗而糠,极易分别也。”一般认为,虬角就是海象的牙齿,其质不如象牙细致,有珐琅层覆盖,截断面无牙纹,由于原料较象牙短小得多,所以多制成小件的吊坠、烟壶、饰件等,而且常常染色。晚清民国时,除有人用它仿冒象牙外,也有专门经营虬角的店铺,说明其价值确实不低。

  3、兽骨。主要是以骨制品、兽牙、鲸鱼牙或其他相仿材料等来仿冒象牙。用骨制品冒充象牙的主要是牛骨、马骨、骆驼骨等。骨料是人类最早使用的材料之一,早在史前时代,我们的先民已经用兽骨制成原始的生产工具和生活工具,以后又制成精致的骨雕艺术品。丰富的骨料来源和悠久的骨制品历史,为以骨料假冒象牙料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兽骨在未经过加工之前,其颜色和光泽与象牙迥然有别。骨的色泽偏灰,色调晦暗,无象牙色泽的那种温润之感。所以,造假者往往要先将兽骨经过漂白处理,再磨光上蜡,这样看上去就色白光滑,貌似象牙了。但是经过漂白磨光的骨雕即使加工处理再好,也总免不了遗留少量的极细微的黑斑点,这是骨质的特质,俗称“骨眼”。就像金属浇铸时留下的细小的“砂眼”一般,做假做得再好,只要在放大镜下验看,一定能发现“骨眼”。

  以骨雕仿冒的象牙雕,一般在形制上都是些小型雕刻品,虽然牛骨、马骨和骆驼骨都很大,但是骨头多为中空,实心部分较少,不足以雕刻形制大些的圆雕作品。有时,也见到一些形体较大的骨雕,都是筒、瓶之类,这是利用骨的中空特点而为之。立体雕必须用实心材料雕作,形态稍微大一些的,骨料就无法雕作了。

  与象牙料相比,骨料来源丰富,价格低廉,学习象牙雕刻的新手往往用骨雕作为学习雕刻的代用品,所以骨雕冒充象牙雕,其工艺上也粗糙得多。另外,还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判断:

  ①骨质结构不同。在横断面上,真象牙具有旋转引擎纹理线;而动物骨骼呈空心管状构造,即呈现“哈弗氏系统”的圆形或椭圆形。在纵断面上,真象牙呈近于平行的波纹线;而动物骨骼则呈现黑点或线,即较粗的暗色条带。

  ②折射率不同。真象牙的折射率略低,为1.535,而动物骨骼则介于1.54-1.56之间。

  ③密度不同。真象牙密度略低,为1.70-1.85g/cm3;而动物骨骼为1.94-2.10g/cm3。

  ④硬度不同。真象牙稍软,为2.5;而动物骨骼为2.75。同样体积的骨与象牙,两者的重量都不一样,前者轻,后者重。

  经过磨光处理的骨雕,有玻璃般闪亮的光泽,而象牙光泽显得柔和而温润。对骨雕仿冒的象牙雕,受骗上当的多数是一些初涉象牙雕的收藏者。在辨别时,我们只要把握住几个要点,即象牙的“牙纹”,骨雕的“骨眼”,还有雕刻品的形态大小、光泽度感觉以及重量等,一定能够区别骨雕仿冒品。

  4、“植物象牙”外形、颜色似象牙,其实是热带森林中生长的低矮棕榈树的果实,按产地不同有以下两种:

  ①杜姆棕榈坚果。生长于巴西、秘鲁及南美地区,坚果有鸡蛋般大小,呈蛋白色或白色,表面粗糙。其硬度、折射率、荧光与象牙相近,但结构不同,横截面呈蜂巢状结构;纵截面上则为平行粗直线,线条中还具有细胞结构。在硫酸中浸泡会变成玫瑰色调(象牙不变色),坚果的密度为1.40-1.43g/cm3,比象牙低。坚果的韧性好,可用刀切削,易加工,易染色。

  ②埃及棕榈坚果。产于埃及和中非,不如杜姆坚果稳定,随时间推移可能分解,质地稍软,横截面呈密集分布的繁星状结构,纵截面呈断续的波纹线或蠕虫状,密度比象牙低。

  以新做旧

  《古玩指南》中说:“牙以质论,质之佳者即新亦佳,惟作工今不如昔,故牙器仍以旧者为贵。”象牙在自然条件下,经过较长时间保藏,表面会发生老化,由白渐黄,但这种变色往往是不均匀的,还会产生一种细小的裂纹,俗称“雀丝”,年代越久,雀丝越多、越长,残留的杂质越重,颜色越黑。一般年代越久颜色越深,价值也会越高,故作伪者竞相仿之。

  具体的方法主要是将新牙放入浓茶水中浸泡煮沸;或浸入松节油,在日光下曝晒一段时间;交替放入烤箱与冰柜,急热急冻,产生裂纹;以烟熏方式形成老旧黄色等等。但做旧的新牙没有包浆,虽然颜色近似,但光泽不足,烟呛色用酒精等有机溶液一擦即褪,而且做色大多过于均匀,反而不自然,因为自然变色在外壁和手常触摸的地方会较深,而内壁、底部、接缝等处会稍浅,这也是一般规律,应该留意。

  旧料新作

  用旧的牙料或牙雕改作市场价值高的作品,需从工艺、风格等方面鉴别时代。如清初雕刻的观音像,衣纹线条简练,有明代牙雕的遗风。由于深浅刀法并用,圆浑而挺拔,衣着线条下垂而坦然,给人以沉稳的感觉。近代仿制的观音像,衣纹线条繁复,立体感不强,刀法也软弱。据说,民国时一度用猛犸象牙化石制作古代牙雕仿品,但质地与润泽程度还有一定距离,是旧料新作的极端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