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瓷器作伪给鉴定专家带来挑战,解读四大疑惑

  近年来全国各地举办的公益性专家鉴宝活动,除不断刷新民间藏宝的赝品百分比外,还让众多持宝人多了几分疑惑。前不久北京某古玩城举办的类似活动,令我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他们的担心:包藏在部分鉴定专家内心深处的公与私又有谁来鉴定呢?

  鉴定现场之一:怀抱大包小包的持宝人一边排队等候,一边匆忙吞吃快餐盒饭;

  鉴定现场之二:某鉴定专家将一女持宝人拉到旁边,先说东西是民国的,价值不高,后说如果想出手时可以打电话给他;

  鉴定现场之三:持宝人相互切磋。此说“排了半天一句‘高仿’就给打发了,懂不懂啊”,彼言“你来就得听人家的,不过别太当真”。我问其中一位手捧画轴的中年男子怎么看专家给出的鉴定结果,他坦言道:“来就说明有百分之五十的相信度啊!”他们不知道,这正是最容易被左右的心理位置。

  我想起2002年岁末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一次收藏界研讨会上,说着说着,史树青和他的前任因对新《文物法》的某点理解不同而争得脸红脖子粗。双方观点鲜明,各持己见,直到其中一位喊出“我不跟你争了”的大白话,才算借满场笑声作罢。本应无争不成鉴定的鉴宝活动,如今大多成了专家审宝断案的一言堂,最多再加个所谓的“专家鉴定团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