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古铜镜需要注意哪些因素
铜镜一般是含锡量较高的青铜铸造。在古代,最早的商代是用来祭祀的礼器出现,在春秋战国至秦一般都是王和贵族才能享用,到西汉末期铜镜就慢慢的走向民间,是人们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具。它制作精良,形态美观,图纹华丽,铭文丰富,是中国古代青铜艺术文化遗产中的瑰宝。近年来,尽管古铜镜收藏急剧升温,但收藏古铜镜的第一步则是要懂得鉴赏。
看铸造
唐以前铜镜是采用陶范铸造的,制作和加工主要在陶范上实施,铜镜铸成后也只是平面打磨,棱角分明,如战国铜镜图案之间有范缝,汉镜表面有范土龟裂痕迹。宋以后采用砂型铸造,没有陶范铸造特征。现代仿镜多是采用失蜡法,用打磨机打磨边角不直,正面侧看不光有高突感。为保证铜镜能具有真实、清晰的效果,古人在铸造铜镜时,镜子的大小和弧度都有严格的比例。小点的铜镜可看到较平缓的弧度,超过20厘米的铜镜基本是一个平面,看不出明显的弧度起伏,表面既滑又润,棱角比较圆滑。而新仿铜镜弧度与镜子的大小普遍不成比例,大铜镜弧度很大,小铜镜弧度收缩不自然,人和景物往往不清晰,甚至变形。
看铜锈
因为铜镜在铸造时使用铜质的优劣以及埋藏地土壤中所含酸碱含量的不同等原因,所以在铜镜表面形成了不同的外表锈蚀,有水银色、铅色、绿漆古色、黑漆古色等。水银色铜镜是用高锡青铜所铸造,铜镜晶莹剔透,千古亮白,称为银背,在古玩行里又把这种颜色称为水银古或者水银沁。铜镜如果受地下酸性物质过多的侵入,或者出土后去锈方法不当,则铜色如铅,称为铅背。如果铅背埋藏时间久远,就变为纯黑色,称之为黑漆古,是收藏中的上品,但这种颜色也较易伪作。现在的铜镜收藏以水银古、黑漆古为上品,铅背次之,青绿古又次之。真品铜镜都经过在土壤中的自然埋藏,一件铜镜入土几百数千年,其锈色坚硬自然,层次分明与镜胎浑然一体,牢固坚密,不易脱落,用手抠不掉。新仿的铜镜,它的锈是后做上去的,采取了一些化学的方法,用鼻闻,新仿的铜镜有化学原料的味道,缺乏真品的泥土气;或者是把一些老铜器上的锈刮下来以后,用胶和起来粘连在仿镜上面。
看铜质
从色泽上看,商周用红铜;春秋战国时,铜色黑中显微红;汉唐镜使用高锡青铜,铜质银白,质地紧密,较重,多为深灰或泛绿;隋唐黑褐、银白、翠绿兼有;宋以后采用低锡青铜,含锡量明显减少,含铅量增多,锌的比例也加大,因此铜质黄中闪白或黄中闪红。金代铜镜一般比宋代镜铜质略泛黄;元为纯黄铜;明清宫廷铜镜虽是黄铜质地,但明代镜黄中闪白,清代镜是黄铜质。真品铜镜在制作时加入一定比例的铅,故而分量较重,捧之有压手之感。
听声音
敲击铜镜,通过铜镜发出的声音辨别真伪。由于新、老铜镜在制作时,铜、锡、铅等原料配置的比例不同,以及受到地下埋藏、铜的成分流失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新仿的铜镜和老铜镜在声音上有很大区别,老铜镜普遍声音较低沉、圆润,新铜镜则声音亮脆。
看纹饰风格
要掌握不同时代镜子的主要特征,要熟悉各时期铜镜的铜质、造型、纹饰、铭文。真品通常纹饰清晰,线条流畅。仿镜因用失蜡法脱模,所以纹饰模糊,或是按照图录、实物模仿因而线条刻板,纹饰僵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