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汉代漆器与别的漆器有什么不同

  然而,漆器又是十分难以保存的,特别是考古挖掘出来的漆器,如不经及时的脱水保护处理,不久就变糟朽了,因此。能完整保存下来的汉代漆器是弥足珍贵的。

  建国后,甘肃出土的汉代漆器主要有三批。

  第一批是武威雷台汉墓出土的。雷台汉墓位于武威城北,墓葬发现于1969年10月。出土文物中漆器有;漆盘一件,口径42厘米,底径27厘米,仅存铜扣沿和底圈。漆盒一件,胎已腐朽,只存部分鎏金铜扣,似为椭圆形,带盖,并有提梁。从发掘遗迹分析,后室的木棺也髹黑漆。其中保存最完整的是一件外面所扣铜片上鎏金错银的夹宁胎漆尊。所谓夹宁,即是在木或皮质的胎里搀夹丝麻。这件漆尊尽管胎已朽,但透过其构造和花纹,可以看出其精湛的工艺。尊通高26.5厘米,口径24厘米,尊身有盖。盖顶中心隆起,上有曲形提饰。尊身上部有三个兽面向衔环铺首。平底,有三兽面纹饰的蹄足。盖顶曲形提饰索面,外表鎏金。盖顶中心有环形扣件,线刻六格,内错柿蒂形花纹。盖沿线刻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四神纹,间以流云纹。盖与身的边扣和器身中郎的箍扣皆鎏金,箍扣作瓦纹,尊身边的扣和鞋扣之间的扣件,线刻奇禽异兽,同以流云纹。

  第二批是武威磨嘴子汉墓山土的。磨嘴子汉墓位于武威县城南15公里祁连山下杂木河西岸,1957——1959年甘肃省博物馆和武威地区文化局组织人员发掘了72座墓葬,其中出土一些珍贵的漆器,计有漆拭盘,62号墓出土,木胎髹漆,深褐色,其上片用竹珠镶嵌出北斗七星和二十八宿天象图。漆尊,48号墓出土,木胎,碗形,径约20厘米,腹部铜兽面铺首两个(已残),朱漆底黑漆绘垂帐纹及车马出行和舞蹈纹。漆耳杯七件。以62号墓出土的大小形制纹饰相同的一什平夹宁金铜扣耳杯最为精致。耳杯长15.6厘米,高4.5厘米,双耳镶鎏金铜壳,耳杯内朱外黑,外口沿朱绘涡纹,腹部有四对凤鸟及流云纹,耳背面几何纹。杯底近座处有半圈针刻隶书款识,一行47字,大意为:乘舆,漆丹画术黄耳升十六勺杯。绥和元年。考工工并造。丹工丰,护臣彭,佐臣伊,墙夫臣孝主。守有丞臣忠,守令臣辛省“乘舆”即专为皇室制造的,后面“一升十六勺”是杯的规格,绥和元年是造杯的时代,后边为造漆器的工人和监护官吏。其他耳杯均为木胎,朱里黑表,口沿、耳部等处朱漆绘方格、弧线纹。另外,还有残破的漆器,皆木胎棕漆,漆案为木胎夹宁、以朱、红、赭石色漆绘地底,或绘简单的鸟、云、同心圆、几何形纹饰。

  第三批是静宁李家王沟出土的,静宁县博物馆在李家王沟抢救发掘了数批汉代漆器,总数超过50件多为漆耳杯,均长约14厘米,宽10厘米,高4厘米,木胎,外髹黑漆,内髹朱漆,上有流五纹。一件漆盎,径约28厘米,高5厘米,残损严重,漆皮有剥落,盒底为似马更似野猪的动物图案。

  如前所说,早在原始社会,我国古代先民就已掌握了漆器制造技术。1978年距今7000年左右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一件朱漆碗,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漆器碗木胎,敛口,呈椭圆瓜棱形,圈足,造型美观,外有薄层红色涂料,山西襄汾县陶寺龙山文化遗址也出土有漆器,有鼓、几、豆等多种器形,可惜均残朽。商周时期,漆器已是贵族们喜好的器物。1967年陕西长安张家坡西周墓出土深盘件,盘周壁镶蚌泡8枚,盘卜接一四足方座。座四周镶嵌各种形状的蚌片图案。另外,北京琉璃河西周墓,陕西长安县首度村西周一号墓、河南陕县上村岭虢回墓均出土有漆器。河南陕县、三门峡春秋早期墓中出土有漆豆。战国时期,漆器在长江中游地区已得到普遍使用,长沙楚墓、洛阳金村葚信阳楚墓均有出士。较为珍贵和著名的如彩绘漆案、彩面车马人物漆奁、平针刻小漆盒、金铜扣四叶座饰漆小匣子等。这漆器有坚硬的质胎细腻的花纹、精美的形象、和谐的色调,尤其是其上的龙纹、凤纹,舒翔自如,姿态生动。秦汉时期,漆器的使用范围已十分广泛。各地考古发掘出土的秦汉漆器种类繁多,其中以生活用具为最多,包括耳杯、奁、盒、盘、几、案、壶、鼎、钟、盂、钫、匕、勺、匣、铜、屏风等。在考古发掘的大中型秦汉墓葬中,生活用具中的漆器种类和数量往往超过青铜器,这说明在中上层贵族、官吏生活中,漆器已开始取代青铜器的地位。木胎漆器多是以术为胎,经旋挖、斫削、薄板卷合胶粘。首先制成器物的术质胎骨,而后加以髹漆。因工序复杂,所以有“一杯棬用百人之力”的说法。当时制造漆器的工种包括素工、木工、上工、铜名黄涂工、画工、雕工、清工、造工、供工,监造人员有护工卒史、长、丞、掾、会史、佐、啬夫等。汉代漆器的产区,与生漆的产区一致分布在今陕西、河南、山东、湖北,但以巴蜀地区最为重要。而且这里是官营漆器业的主要基地。史料记载,蜀郡、成都、广汉、梓谴、武都等地均设有工官。巴蜀工官所制漆器,多注明有“乘舆”字样。意为公家专用。前述磨嘴子汉墓漆耳杯当为蜀地产品。考古发掘证实,巴蜀产的漆器流传范围是很广阔的,东到朝鲜半岛,北到蒙古高原。如乐浪(在今朝鲜半岛)汉墓全部漆器中,大都明确标明为蜀郡工官产品。1924年原苏联人考兹洛夫在外蒙古诺颜乌兰匈奴贵族墓中也发现了漆器。因此我们认为雷台汉墓出土鎏金错银扣铜的漆尊及磨嘴子汉墓釦铜的耳杯等也均为巴蜀产晶,这方面我们还有其他佐证。汉简资料记载。河西走廊普遍使用汉代蜀地产的布、车。有的官吏还利用公家畜力到蜀地搞长途运输。静宁出土漆器,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有关。汉成纪古城在静宁,这里地处从关中经平凉、固原到河西的“高平道”的中间,是经贸往来的必经之地。

  魏晋开始,一直以宋、西夏时期的甘肃墓葬、遗址中绝少有漆器出土,这种衰落的原因至今仍然是一个谜。但元代雕漆技术的突然复兴说明这种工艺并未失传。漳县汪氏家族墓出土的案面雕”双龙串花”图案的长方形案几就是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漆器。这件漆器细腿,案面雕龙在万花丛中相戏,十分有趣。故宫博物院研究漆器的专家李久芳先生对这件漆器评价极高。我们知道元末嘉兴西塘的雕漆匠张成、杨茂所造漆器开明、清官室喜爱漆器的先河。那么漳县出土的这件雕漆案有怎样的制造和流传背景呢?这是一个应该深入研究的问题。

  随着考古发掘,甘肃还会有漆器出土,这会为人们的研究提供新材料。

  据《陇上藏珍》

  以漆髹涂于各种胎骨制成的器物上、即称之为漆器。在古代,以漆涂物,称之为“髹”,用漆绘制图案纹样,称之为“饰”,“髹饰”二字最早见于《周礼·春官·巾书》中。我国髹漆工艺有悠久而辉煌的历史,据文献记载,远在虞舜之时,已有漆制的用具。这说明,早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知道用漆涂抹食器和装饰器皿,所以漆的使用,至今已有七千余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