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器质变原因
古玉器的质变,是指玉器在长期埋置的地下特定环境条件下,材料质地逐渐发生的不同性状的变化。物理化学性质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如器物表层膨化疏松,浮现白霜;局部出现朽蚀糟斑;器物整体质变为“鸡骨白”等。这些质变,是在漫长时间的地下封闭环境中逐渐产生的。所谓地下封闭环境,是指玉器随葬后,长期所处的在湿度、温度、填土酸碱度等因素相对不变和较为稳定的地下密闭环境。这种在地下特定的环境中发生的质变,不同于在地表开放环境中因风化而发生的质变,也不同于在长期的传世过程中发生的质变,更不同于强酸腐蚀、火烧、油炸、高温高压蒸煮等人工仿古作伪造成的质变。
将古玉器长期在地下封闭环境中逐步发生的质变,称之为生坑玉器的自然质变,以与其他条件下发生的质变相区别。古玉器的自然质变,是在漫长的时间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与材质质地和埋置环境条件有密切关系。
从原料质地看,软玉类、蛇纹石类、石英岩类、玉髓类玉石,质地细密坚韧,主要成份化学性质稳定,具有很强的耐酸碱腐蚀的属性,相对不易质变。史前玉器中那些光亮莹润、有如新作的器物,其材质多属于以上种类。但是也不绝对,也有相当一部分材质属上述种类的器物,有不同程度甚至是程度很深的质变,而用质地较软、耐腐蚀程度较低的磷酸盐类原料制作的器物,如绿松石佩饰、珠串等,反倒玉性完好,几乎没有质变。这种情况说明,除材质质地因素外,埋置环境条件是古玉器发生程度不同质变的重要原因。古玉的价值来自它的内在价值,因为它的价值不会因为质变而变,所以收藏古玉不需要考虑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