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别翡翠品质的六要素
判别翡翠成品质量高低好坏的标准主要是六大要素。即“种、底、色、花、裂、工。”这些评判标准应根据翡翠成品的不同而有所侧重。
(一)六要素词义解释
1.“种”:翡翠的质地好坏称为“种”。“种”是翡翠的密度、抗磨硬度及透光性(水头)的综合体现。它受组成翡翠的矿物颗粒大小、结构致密程度的制约,也受矿物组合不同的影响。“种”有老嫩之分,质地好的叫“老种”;质地差的称“嫩种”。建议不要使用“老种、新种”及“老坑、新坑”等字眼,因为这会给人含混不清的感觉。
2.“底”:也叫“底帐”、“地子”、“地”。“底”是石域性名称,它是构成翡翠的基础部位,除了“色”与“花”以外的部位即称为“底”。不能将“底”与“种”相混淆。“底”是石域;而“种”是质地。举例说,“玻璃地”与“玻璃种”的区别在于,“玻璃地”是指翡翠地子的种是“玻璃种”,也即“玻璃地”是“玻璃种的地子”的简称。
3.“色”:专指翡翠中的绿色。
4.“花”:除了绿色以外的颜色叫做“花”,如:兰花、黑花、莼花(紫罗兰色)。“花”与“色”都是翡翠中原生矿物的颜色。因此,红雾、黄雾原则上不能称为“花”和“色”。
5.“裂”:翡翠中的裂堑、绺裂,影响成品的质量与寿命。
6.“工”:指翡翠作品的工艺水平高低及文化内涵。
(二)运用六要素对成品翡翠进行鉴别
成品翡翠分三大类:首饰类、把玩类和摆陈类。其中尤以首饰类与消费者关系密切,市场销量也最大,因此,翡翠品质的鉴别就成了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
饰用翡翠的鉴别应根据“六要素”原则依次进行。一先看“种”,二看“底”、“色”、“花”,最后看“裂”和“工”。
翡翠要先看“种”:
“种”是翡翠之本,是玉石之灵魂。没有“种”的翡翠犹如土石,少有价值。有“种”翡翠晶莹剔透,富有灵气,身价百倍。“种”在翡翠中的地位可称得上“一好百好”、“一丑百丑”。
“种”的概念是翡翠先辈从人品概念中引申过来的。古人推崇仗义有胆识者为“有种”,反之为“孬种”,于是人们就用“种”来界定翡翠的品质。做人而言,人品为先,作为翡翠当然就是“种”为先了。这与古老的中华玉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古人讲究“君子比德于玉”,因此,将好种翡翠比喻好的人品也算恰如其分。
翡翠由许许多多矿物在地壳深处经高压下聚合而成,其组成矿物颗粒越细,结构越致密,翡翠的“种”就越老;相反,矿物颗粒越粗、结构越疏松,“种”就越差。种老的翡翠密度大、水头足、抗磨性强、耐久性好;种嫩者密度小、水头短、抗磨性弱、耐久性差。“水头”对判别“种”起重要作用,但不是绝对的。要注意有些翡翠如“白底青”、“开苏玉”“八三石”等,虽然“水头”足,但“种”却很嫩,这叫“嫩空”,是“底”很空的嫩种翡翠,经验不足者往往错判。
实践中无需对翡翠的“种”作详细分类,能够作出上、中、下或老、中、嫩的判别即可。
上等老种:如玻璃种、冰种等,其特点是矿物颗粒极其细小,肉眼难以分辨。结构十分致密坚硬,水头十足。其外观恰似玻璃或冰块,以一厘米厚度(手镯厚)为准,能看清下面的字,叫玻璃种;看字略显模糊者,称为冰种;若稍显浑浊,但十分细腻、通透,则叫蛋清种、玛瑙种。老种翡翠加工性能佳,切磨抛光面光滑如镜,无麻面,因其产量稀少,所以弥足珍贵。
下等嫩种:以豆种、马牙种为代表。特点是组成矿物粗大如豆,晶体轮廓及晶隙清晰可见,结构相对疏松,底木水短,质如马牙石。嫩种翡翠加工性能差,切磨抛光面粗糙有麻面。只能做低档饰品,价值很低。豆种也有较好的,如冰豆种、甜豆种。
介于老种、嫩种之间有许多中等“种”,如:糯种、糯化种、芋头种、白砂种、灰砂种等等。其组成矿物颗粒属于中细,肉眼可以分辨,结构较紧密,水头尚可,加工性能较好,其成品市场占有量很大,价值一般,但上下波动悬殊,其中,糯化种属中上偏老种,有较高饰用价值。
一件翡翠其“地子”的种与“色”、“花”的种可能不同,判别时要仔细观察。若“地子”的种老,“色”的种差。就会形成“色不裹底”、“色化不开”、“色不放堂”的情况,这叫做“龙到处无水”,颜色就会显得死而呆滞,翡翠价值就会下降;若“底”的种差,“色”的种好,这叫做“龙到处有水”,此时宁可将“底”弃掉,只留颜色做活,产品才会有价;如果“色”、“地”都是好的玻璃种,则“色”、“地”交相辉映、融为一体,翡翠价值就会升高。
嫩种翡翠容易变种,因其结构疏松、晶隙间的液态吸附物易挥发,使“水头”俱失,变“干”,甚至会面目全非,失去价值。而老种翡翠千百年不会变化,因此,极具收藏价值,价格当然也会不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