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钱收藏的误区
近年来,国内古钱收藏者日益增多,但收藏过程也有误区亟须纠正。下面一起看看古钱收藏的误区。
误区一:非名钱不藏。古钱收藏爱好者,将“五铢钱”“天启通宝”“泰和重宝”等一些公认的名币作为古钱收藏的主攻方向无可厚非,但这种收藏行为一经形成习惯,会使泉友的收藏之路越走越窄!因为浩如烟海的古钱中名币毕竟是凤毛麟角,不可能经常出现在泉友的视野之中。那么,作为古钱收藏者就应把视野放宽一些,并非“古泉50名珍”之外的古钱就没有收藏价值。如背穿上“陕”的宣和通宝、背穿上“河”与背穿下“户”的万历通宝、背穿上“照”或“帅”的大明通宝、背穿上“川”的大顺通宝等,也属于珍品一类,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一旦发现,万不可错过。
误区二:非铜钱不藏。中国古代的金属币有铜、铁、锡、银等多种,其中铜币数量最多,也最为常见,于是有些泉友就错误认定铜币才是古钱收藏的主流,这是个认识误区。历史上好多朝代铸造的铁钱、锡钱,也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如宋代铸造的“宋元通宝”“太平通宝”“皇宋通宝”“天圣元宝”“明道元宝”“景佑元宝”“建炎通宝”等铁钱;清代咸丰年间铸行发行的“当五”“当十”“当五十”“当百”“当五百”“当千”等铁钱,均是难得一见的珍品。尤其是“咸丰通宝”小平铁钱,钱文类似“瘦金体”,最为收藏者深爱。
误区三:非整币不藏。有些泉友在收藏中,一味盯着品相完整的古钱收藏,对于品相不完整的古钱则弃之如敝屣,抱有偏见。其实,金属类古钱时日久了自然会出现锈蚀斑斑、轮廓残缺、币面模糊等现象。收藏古钱,品相好坏只是一方面的因素,古钱本身所附带和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才更为重要,一些承载了厚重历史文化信息的古钱品相即便不尽如人意,也不该随意漠视。如汉代王莽新朝时期的“货泉”“布泉”等钱币,用的是垂针篆;北宋仁宗时期铸造的九叠篆书体“泉体通宝”,是中国出现最早的美术字,这些古钱不论品相如何,均属于古钱当中的珍品,遇到了就应当悉心收藏。
误区四:非大币不藏。有些泉友在收藏古钱时,总是习惯性地关注器型较大的金属币,对于“至正通宝”“洪武通宝”“咸丰通宝”等几种古钱趋之若鹜,而忽略了器型较小的古钱。其实,古钱的收藏价值并非一味取决于古钱器型的大小,有些器型较小的古钱收藏价值也是可观的,如“咸通玄宝”“大蜀通宝”“大齐通宝”“乾亨通宝”“天显通宝”“皇统元宝”“大朝通宝”“中统元宝”等。因此,泉友在收藏古钱过程中,要学会综合性地判定古钱的收藏价值,而不能唯大小是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