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别康熙青花瓷,绘画技巧有三方面
清康熙青花云龙纹碗
当中国历史发展到清朝,人类迎来了一个青花瓷时代。尤其到达康熙时期,青花瓷的发展步入了一个巅峰。康熙青花的美无以言表,它极尽古朴与端庄,张扬色彩与艳丽,题材之丰富为历代所不能及,以致成为后代争相效仿的对象。而那些仿的毕竟不是真品,从细微之处仍能发现作伪的端倪。康熙青花的画风、笔法、构图、布局以及装饰图案都是有法可寻的,现在我们就做一下粗略的解读。
技法上:
我们都知道清圣祖仁皇帝爱新觉罗·玄烨是清朝定都北京后的第二位皇帝,他当时还有个西洋老师叫南怀仁,这说明东西方文化交流已经发展到较高级别了。康熙时期的青花瓷的绘画技法就反应了这种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在瓷胎上描画,除了用泻染法也就是分水皴的技法外,还借鉴了西洋画的焦点透视法。分水皴法,就是用笔梢蘸浓淡不同的料水在胎上描绘,技术上要求高,少的三五种,最多能分八九种色阶。焦点透视法是西方绘画常用的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将隔着一块玻璃板看到的物象,用笔将其画在这块玻璃板上,就得出一幅合乎焦点透视原理的绘画,运用焦点透视,掌握表现空间的规律。
东方的宇宙哲学观如《易经》所说:“无反不复”,所以中国人向往无穷的心必有安顿,归返自我,成一回旋的节奏,中国画用线条表现各种性格和生命状态;而西方的宇宙哲学观是观照天和宇宙的构造,所以西洋画是以固定角度透视深空,视线失落于无穷,驰于无极。
当东西方审美得以融合,青花瓷画面便活泼生动、视野开阔起来,而且浓淡分明、笔力稳健。
山石的描画,多采用斧劈南宋画院派的风格,运笔时勾、染、皴、擦、点各种绘画手法并用,这全靠画工手笔功夫来完成,构图讲究多样化。
山水类图案早期流行披麻皴法,中晚期除多见斧劈皴法外,借鉴西洋画法用光线的强弱来体现阴阳面。早中期人物画面高大、用笔豪放,晚期则趋于清秀。人物面大多为侧面。整体比例协调,绘工精致,简练清晰。仕女发髻高耸,脸庞丰满,眉似弯月,唇如朱点,端庄稳重,姿态婀娜多姿。余者人物线条明快、劲捷,大多见于轮廓线内轻点口目,少数涂染面部。婴戏图一改明代流行的武戏,盛行文戏画篇。此时着重于人物状貌和神情的表现。其形象的概括和提炼达到了不可再简的地步。
色调上:
康熙青花在早期时一般呈灰蓝或黑蓝色;到了中期通常鲜艳清翠;晚期则以灰暗、浅淡为多,有的晕散不清,不过青花颜色是以中期为代表的。
这是因为青花颜料选用的是浙料或珠明料。“珠明料”产于云南省,这种青花色料提练精纯,由于水沉法改进为煅烧法,呈色鲜蓝青翠,无漂浮感,明净艳丽,清朗不浑,艳而不俗。有的呈宝石蓝色,鲜蓝而不火气,它与清代其它各朝青花有很大的区别,时代特征十分明显。并形成了一种新的艺术面貌。人们往往称康熙青花为“翠毛蓝”、“康熙五彩”、“墨分五色”。色彩变化有五个层次的色阶,所用青料有“头浓、正浓、二浓、正淡、影淡”之分。古人对康熙青花评价甚高,谓“其青花一色,见深见浅,有一瓶一罐而分之七色、九色之多,娇翠欲滴。”器物画面浓淡深浅,光线强弱分明,不同层次的渲染,完全是由于工匠们熟练地运用色料的技巧,即分水方法,有意识地造成多种深浅层次不同的色调,甚至在一笔一划中也能分出深浅不同的笔韵,如青花山水人物图,花鸟图等,无论远山近水,层峦叠嶂,均富有层次的节奏感、立体感,结合晕染法的使用,使其更接近和达到国画题材的表现手法,犹如一幅水墨花,很具观赏性,这也是康熙青花备受世人推崇的重要原因之一。
取材上:
康熙青花取材上最主要的特点是师法自然和社会,反映世俗生活。题材有:植物花卉、山水、动物、人物神话故事、吉祥纹以及长篇诗句等;也有一些是来自明末清初的木刻版画内容;还有千变万化的装饰图案。常见图案有:山水庭园、望江兴叹、人物、婴戏、羲之爱鹅、西厢记、三国故事、水浒故事、无双谱、天仙送子、麒麟送子、一琴一鹤、十八学士、周处斩蛟、指日高升、十八罗汉、饮中八仙、八仙庆寿、加官晋爵、刀马人物、耕织、御沟拾叶、云龙、鱼龙变化、夔龙、海水龙、二龙戏珠、蟠螭、四福、龙凤、麒麟、云凤、丹凤朝阳、凤穿牡丹、柳马、松鼠葡萄、松鹿、锦堂富贵、太狮少狮、玉兔、花鸟、缠枝牡丹、缠枝莲、四季花、冰梅、四君子、月影梅、三友、花篮、皮球花、寿字、梵文、赤壁赋、兰亭序、腾王阁序、圣主得贤臣颂、博古、饕餮及四艺雅聚等。上述题材大致分为山水、人物、瑞兽、花鸟、书法及图案等几类。
康熙青花对人物描摹细致,对瑞兽的描画趋于写实,像花鸟山水图案文饰画法也都具有时代特色。有人用一个“硬”字高度概括了康熙青花的绘画手法,我们在看后世的一些仿品时,总能感到其线条纤细、笔力不够,写意不够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