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景泰蓝如何鉴定?从四方面入手

  关于景泰蓝的起源,考古界至今没有统一的答案。但有一点是学术界公认:明代景泰年间(1450年-1456年)最为盛行,当时以满足皇家需求,宫廷制品偏多。而到了清代,制作上得到了统治者的提倡和扶植,乾隆时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和辉煌。

  景泰蓝的鉴定首先要从造型、用料、纹饰、款识、工艺等多方面综合考虑。

  造型方面:元代、明初时期的器型比较高大、粗壮,罐子和玉壶春瓶较多,明代中后期陆续出现大盘子、大壶、成组成套的供器。到了清代出现屏风、宝座、鼎炉、香薰、碗、碟、盘等生活用品。

  用料方面:元代、明初时期的器物从外部用高倍放大镜看器物表面的珐琅料中,上面有大小不均的色块又称“色斑”。而明代景泰后期器物上的细扁的金属丝都是黄铜制成的,而珐琅料色彩晶莹剔透、胎体厚重,玻璃质感强。颜色上,红如鸡血,蓝如靛,白如凝脂,紫如紫晶。到了清代器物的胎体出现了变化,有钢、铁、铜、陶、瓷、玻璃等材质的。

  款识方面:元代、明初的作品是无款的,明代的款识以宣德最早,其次景泰、嘉靖、万历等出现,例如“大明宣德年制”的六字款文都是铸出来的,如果发现是刻上去的即为仿品。清代款识例如“雍正年制”的四字款文是阴刻的仿宋体字,“大清乾隆年制”的六字款文是阳刻的楷体字等。

  工艺方面:元代、明初器物的腹部,从内不看有接胎的痕迹,也叫“接胎痕”明代景泰之后的珐琅器上的细扁金属丝都采用黄铜丝。镀金都用火镀。而到了清代工艺上出现了画珐琅器又称“广珐琅”,就是用笔将珐琅料花在胎体上,再放入窑中烧制出多彩的珐琅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