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景德镇陶瓷怎么鉴定?

  首先看胎质。宋代青白瓷的胎质,虽说是洁白坚致细腻,瓷化程度高,这只是相对而言,它还达不到现今瓷器胎质的洁白坚致细腻的程度。宋代湖田窑青白瓷的胎质为最好,但由于当时还没有采用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元代才发明),胎质比不上现代瓷器坚密,这从残器的剖面可以观察领悟,明显的还可以看到细密的孔隙。另外,宋代很多青白瓷的露胎处(尤其是器底)会有颗粒状土渣,这是因为当时瓷土采用碓、碾粉碎,人工淘炼,坯土不可能做到十分精细的缘故。现代的低中仿青白瓷,胎质紧密,雪白光滑,十分坚挺,是较容易辨别的。有仿作者在瓷土中掺入微量的色土和细沙粒,以改变胎质的颜色和结构;有的则在成品瓷的露胎处,抹上黄土或黑泥,以充出土之器。这些只要稍具常识,即可看出。

  其次看表釉。宋代青白瓷是高钙釉瓷器,釉中氧化钙含量高达14%左右,在1300℃左右的高温下烧成时,釉的流动性大,因此,在器物的刻划印花、转角、折弯等处聚釉较厚,釉色呈湖青色,有少许聚沫似的釉珠,釉薄的地方则显白,釉面光泽亮润,“莹缜如玉”。现代仿作者大多以宋代湖田窑的釉色为标准来仿造,但往往过犹不及:仿品大多为石灰碱釉,釉中氧化钙含量低,在高温下流动性弱,少有明显的聚釉特征,器物通体釉色比较一律,且釉面失透,看上去釉色发僵。有的仿品采取人为聚釉的手法,即在刻画印花、转角、折弯等处多喷釉,使釉层增厚,釉色加深,但这种人为聚釉,釉中难以形成聚沫似的小釉珠,且聚釉看起来不自然,形似色块。有的仿品玻璃质感特强,光亮刺眼,与古器“宝光”相去甚远。还有少数作坊采用酸蚀手段去光,结果轻者手感滞涩,重者釉面酸孔累累,只要稍加留意,不难察觉。

  再看器型。青白瓷的生产时间长,窑口众多,器型十分丰富,按类分有日用品、陈设品、礼器、明器等等,鉴定时需要认真掌握各个时期不同品种的基本造型以及演变规律与特征。如看青白瓷荷叶形盖罐,其“开门”的宋代青白瓷特征应该是:典型的器型,白中微黄的胎质,晶莹透亮的釉色,罐内壁粗拙的胎泥连接条疤,平底垫烧的褐黄色饼痕,外壁刻花低凹处积釉呈淡淡的湖青色。现代仿制的青白瓷,大多数是按照正式出版物的图谱或存世品进行仿制,仿品虽然可以形似,但无法做到神似,更不可能在细节上都注意到。

  第四看纹饰。真品可以在很薄的胎体上刀刻纹饰,所刻纹饰清晰。而仿制的薄胎青白瓷,虽然胎体也薄,有的甚至可以薄到半毫米,但采用的是现代制模灌浆法,器物显得规整、呆板,缺乏灵性与韵致。与宋代手工拉坯成型的器物截然两样。而且,仿制的薄胎青白瓷,其装饰只能是印花或划花,绝无刻花,这是因为在如此薄的胎体上刻花,需要有相当工夫。“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何况,古代瓷工的心态又岂能是现代瓷工的浮躁心态所能比拟的。

  最后看底足。宋代青白瓷基本上采用芒口覆烧、涩圈叠烧和垫饼置烧三种方法,现代仿品也注意到这些烧造特征。一般仿品,芒口和涩圈都有露胎,只要掌握了看胎质的知识,是不难识别的。而有垫饼置烧痕迹的仿品,鉴定起来相对要难一些。真品的垫饼痕呈淡淡的土黄色或褐黄色,且深浅不一;大多仿品实际上并非用垫饼置烧,而是在匣钵中(有的甚至不用匣钵,直接在气窑中裸烧)烧出成瓷后,再人工采用釉料、颜料以及杂料做出饼痕,这种“饼痕”颜色为黄黑色或酱色,饼痕甚至高出器底,与真品饼痕自然渗出吸附明显不相同。有的低仿品直接将黄色浆水或黄泥涂满器底,冒充垫饼痕。还有些有圈足的仿品,足根无釉,器底满釉却有饼痕;有的既有饼痕,又有支钉痕,根本不符合烧窑工艺。

  最值得警惕的是景德镇烧造的高仿品,其是手工成型,胎釉已完全达到逼真程度;高薪聘请刻花高手,刀法十分娴熟,也采用垫饼支烧,留有支烧痕。只是在支烧痕的颜色和造型曲线变化与真品略有差别。福建烧造的新青白瓷,多数仿品的釉色近似卵白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