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吴冠中油画赏析

  吴冠中是二十世纪现代中国绘画的代表画家之一。他为中国现代绘画做出了很大的贡献。长期以来,他不懈地探索东西方绘画两种艺术语言的不同美学观念,坚韧不拔地实践着“油画民族化”、“中国画现代化”的创作理念,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色。他执著地守望着“在祖国、在故乡、在家园、在自己心底”的真切情感,表达了民族和大众的审美需求。吴冠中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化品格,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他的艺术观念和绘画创作就适应历史发展和时代的需要,推动了中国现代绘画观念的演变和发展。接下来是吴冠中油画赏析。

  北国风光油画1979年作(3024万,2009年11月中国嘉德)

  根据作者的回忆,《北国风光》是1979年为完成首都机场装饰工程任务所创作的装饰壁画画稿。为求顺利通过审查,吴冠中根据毛泽东《沁园春·雪》中“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两句的意象绘制了这件作品。

  从本作画面的构成上来看,前景为几株平冠苍松,与后方高高雄起的雪山共同组成了画面的主景。雪山上逶迤的长城将画面的近景、中景与远景串联起来,不仅密切了画面各部分间的联系,也增加了画面的动感,使观者有“舞”的感受。画家在描绘时,通过明暗的变化勾勒出群峰的阴阳向背。在主峰的阴面脚下,作者以寥寥数笔勾勒出一片林海,林海之后还有一列火车正在驶出远方的群山,驰骋于雪原之间。主峰的阳面连接着不远处的另一座峰峦,在那座峰峦的深处,建立了一座高坝。高坝又蜿蜒到主峰的背后,引导观者的视线环绕主峰并向更远的群山背景投射过去。远处连绵的群山,虽是用寥寥数笔勾出,但依然很有层次感,营造了“千里冰封”的意境。总体上来看,整个画面的布局围绕前景主峰展开,四周的配景与主峰产生环绕形的呼应关系,而配景彼此之间也通过林海、火车、水坝等保持着虚虚实实的内在联系。可以说,无论是那简单数笔画就的长城,还是环抱主峰的远山,都体现出画家在经营构图时的良苦用心。

  周庄1997年作(2.36亿港币,2016年香港保利春拍)

  九十年代中期成为吴冠中成果极为丰硕的一段时间。艺术家海外展览频繁,先后在重要机构举办大型个展,包括欧洲、新加坡、印尼等地,并出版多本重要画册与文集,吴冠中亦在创作上具备了更加开阔的视野及自由的态度,此时他不再像70年代的风景画那样注重细节刻画,也不再坚持在现场完成创作,改为透过对景写生的素描稿转化成油彩创作。创作于1997年的《周庄》即以巨大的尺幅显示艺术家挑战自我的决心,风景画作为吴冠中最有代表性的题材,周庄又代表了中国水乡之美,不仅是书写江南风光集大成的代表,更成为他将近耄耋之年创作生涯的压卷之作,代表了吴冠中以「水陆兼程」对于中西美学探索所树立的典范与成就。

  长江三峡油画人民大会堂1977年作

  长江万里图油画长卷约1973-1974年作(14950万元,2011年11月北京艺融国际)

  题识:一九七一年至七二年间,偕小彭、运甫、大年、永玉诸兄,为北京饭店合作《长江万里图》巨幅壁画。初稿成,正值批黑画,计划流产,仅留此综合性成稿,小彭兄冒批判之风险,珍藏此稿。今日重睹手迹,亦惊喜、亦感叹!一九九○年七月八日,北京红庙北里六号楼,吴冠中识。

  吴冠中以长江和长江万里图为题材描绘过的长卷作品共有3幅,其中《一九七四年长江》和《长江万里图》是油画作品。2006年,吴冠中亲自将《一九七四长江》捐赠给了故宫博物院。油画《长江万里图》成为目前市场所见吴冠中同类题材的孤品。

  这幅作品将雪山高松、三峡险隘、太湖园林、江南水乡、上海市貌等从西至东的长江主要景致尽收于高3.55米、长5.3米的画作中。作品的构图、用光、色彩、点线、意境处理,无处不透露着吴冠中对东西方文化精髓的充分吸收与消化后的独立探索,不仅是吴冠中本人艺术生命中的重要转折,也是中国油画史上浓重的一笔。《长江万里图》油画作品,打破了油画二维平面的创造范畴,以中国传统的手卷形式展开内容,5米长卷将时间和空间融合于一,作品的叙事性和画面的形式美感得到完美结合。该作品不仅表现了吴冠中高超的西画功底,同时也将西画技法与传统的“江山卧游”概念相结合,并拓展为中国式的“饱游沃看”,彰显了吴冠中这一时期对油画艺术和水墨艺术卓有成效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