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古钱币的造假技术该怎么鉴别?

  古钱币翻铸法

  此种方法以真钱原品做模型伪造,浇铸铜水多为古代铜钱或铜镜溶化而成,因此翻铸铜质仍为青铜或红铜。由于热涨冷缩缘故,以本钱翻钱要小于本钱,即翻铸小一匝,此种伪钱上市极多,有的几可乱真。

  古钱币改刻法

  选择旧铜钱较厚的的磨去原有文字,改刻另一种稀见品来伪造。此种伪造品为数不少。如五铢改刻为太清丰乐,小货泉改刻为永光景和等。还有选择铜钱文制模糊的添刻文字或星月,如改刻半两为两两或半半,改刻五铢为五五或铢铢。用种种办法标新立异。

  古钱币粘合拼接法

  此种方法多用于连泉、合背、同文钱。取相同品两至数枚,磨去没钱的一部分,粘合拼接,即成连泉、合背或同文钱。还有磨去二个旧钱的背,拼合起来成为两面文字。

  古钱币色泽作旧法

  出土古钱币历经百年地下腐蚀,有的满身翠绿、有的红、绿、黄、白,斑斑驳驳,钱币界称为“生坑锈”。传世的古钱由于长久玩赏,油汗入表,钱体呈黄褐或褐色。作伪者为取得“生坑”、“传世古”的表面效果,便在伪钱色泽上作旧。

  有趣的是,不仅在现代有着各种各样的古钱币造假技术,其实在古代造假技术也同样五花八门,新手在收藏古钱币时也要注意辨别这方面。

  减轻铜钱的重量

  减轻钱币重量是古代官府在铸造钱币时最常使用的造假手段之一,比如西汉初年,货币严重匮乏,汉高祖推行荚钱,名义上重量为12铢,实际上却只有3铢。在董卓当政时又将五铢钱改成了一铢重,货币一下就贬值了四五倍。民间一些人将12铢的钱融化了,做成3铢重的荚钱当成12铢的用,市场上的货币轻重不等、规格不一。因此收藏者在收藏这些朝代的货币时,也可根据其重量来分辨真伪。

  掺杂价值较低的金属

  掺杂价值较低的其他金属是古代钱币造假的另一种手段,由于按照规定的金属铜来进行铸造钱币需要耗费较大的财力,因此很多官府为谋取利益,会在钱币铸造的过程中掺杂进锡或铅等价值较低廉的金属,降低铜钱的含铜量。这主要是由于铜的出产很有限,北宋时期,矿产品的官收价格为:铜每斤约200文,锡每斤35文,铅每斤18文,可见铜的价格约为锡的5.7倍,铅的11倍。因此收藏者也可以通过分析钱币的成分来对其进行真伪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