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马家窑彩陶有什么特点?

  马家窑彩陶的特点与类型

  马家窑文化制陶业非常发达,其彩陶继承了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爽朗的风格,但表现更为精细,形成了绚丽而又典雅的艺术风格,比仰韶文化有进一步发展,艺术成就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陶器大多以泥条盘筑法成型,陶质呈橙黄色,器表打磨得非常细腻。许多马家窑文化遗存中,还发现有窑场和陶窑、颜料以及研磨颜料的石板、调色陶碟等。马家窑文化的彩陶,早期以纯黑彩绘花纹为主,中期使用纯黑彩和黑、红二彩相间绘制花纹,晚期多以黑、红二彩并用绘制花纹。彩陶的大量生产,说明这一时期制陶的社会分工早已专业化,出现了专门的制陶工匠师;并开始使用慢轮修坯,且利用转轮绘制同心圆纹、弦纹和平行线等纹饰,表现出娴熟的绘画技巧。在我国所发现的所有彩陶中,马家窑文化彩陶比例最高,而且它的内彩也特别发达,图案的时代特点十分鲜明。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随着大量新出土材料的积累,马家窑文化彩陶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学术界关注,逐渐形成为史前文化研究中的一大热点。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论述、分析、探讨彩陶花纹的演变、装饰手法的运用、装饰部位的选择等,研究工作不断深入。马家窑文化可分为马家窑、半山、马厂三种类型。三种类型一脉相承,但又有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其区别主要在于彩陶图案。

  马家窑类型的彩绘以黑色为主,纹饰主要是几何形纹和图画两大类。几何形纹饰常见的有圆点纹、方格纹、网纹、旋纹、弧线三角纹等。这类纹饰线条变化优美而生动,构图严正,虚实相生,阴阳相关,疏密得当,富有强烈的动感。图画类纹饰主要有蛙鸟和人物舞蹈纹。这些图画虽然稚拙,但神态生动,现实生活感极强,说明先民匠师在生产生活中观察到了它们的习性,熟悉它们的形象。

  半山类型的彩绘黑、红二色相间,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纹饰是螺旋纹和锯齿花边纹。螺旋形图案用弧线起伏旋转的效果,构成了二方连续的饰带围绕于膨圆的器腹上半部,其间还穿插了等距离、非常醒目、富有特色的大圆圈,在这大圆圈中又加入了黑圆点或横、竖、斜的直线纹和交错纹,以对称的四大圆圈纹最为常见,也有多圈的,例如十二圆圈纹。这种纹饰变幻无穷,充满了匠师美好的思想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力。在半山彩陶的装饰中,我们还能经常看到一种中间是红色粗线,而其两侧为相对黑色的锯齿纹。色彩对比和谐,显得素雅大方,给人以深邃、有力的印象。

  马厂类型的彩绘以黑、红二色为主,大体沿袭了半山期的基本母题,最有代表性的纹样是大圆圈纹。由于排列、组合、间隔的不同,产生了更富变化的艺术效果。虽然马厂彩陶表现技法较以前简化,纹样处理较以前不够精细,但以其粗犷、质朴的风格同样在马家窑彩陶中占有一席之地,成为彩陶中的最后绝唱。

  总之,马家窑文化的陶器造型独特而丰富,花纹图案绚丽多彩,有反映农业和植物采集的草叶纹、花卉纹,有反映渔猎的网格纹;有反映生育观念和对“蛙”、“性”崇拜的葫芦纹、鱼纹、蛙纹和生殖崇拜图;有反映大自然的流水旋涡纹、水波纹、起伏山川纹;也有反映社会活动的人形踏歌舞蹈纹和代表文字雏形的“田”、“十”、“米”字纹等。

  马家窑彩陶的价值

  甘肃是马家窑彩陶分布最广的地区。甘肃省博物馆、定西市博物馆、定西市安定区博物馆、临洮县博物馆、临洮彩陶博物馆、白银市会宁县博物馆等收藏机构都藏有许多精美的马家窑彩陶,其中仅马家窑文化研究会彩陶博物馆馆藏就有1000多件珍品,为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证据。马家窑彩陶具有非凡的文化价值、欣赏价值及收藏价值。

  马家窑彩陶不仅包含着史前时期众多神秘的社会信息、文化信息,而且还创造了中国最早的绘画形式。马家窑彩陶的绘制以毛笔作为绘画工具,以线条作为造形手段,以黑色(同于墨)作为主要基调,奠定了中国画发展的历史基础与以线描为特征的基本形式。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图画,就是神奇丰富的史前“中国画”。

  马家窑彩陶产生在遥远的史前时代,其图案之多样、题材之丰富、花纹之精美、构思之灵妙,形成了古朴浑厚的艺术风格。其神奇的动物图纹、恢弘的歌舞、对比的几何形状、强烈的动感姿态,给我们留下了极其丰富的图案世界,已成为人们现代生活中最珍贵的收藏观赏品之一。

  要看一种物品的收藏价值,就要看它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观赏价值和增值价值等。所有的远古陶器都有历史价值,而马家窑彩陶的文化价值和观赏价值,是其他远古文化类型的古陶器无法比拟的,特别是它的巨大增值潜力。近年来,马家窑彩陶的价格不断增长,成为收藏界十分耀眼的新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