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什么是杂色釉?,杂色釉有多少种类?

  杂色釉就是除青、白、红、黄、蓝、黑、绿各种釉色以外的颜色釉,包括紫金釉(酱釉、麻酱釉)、紫釉(茄皮紫釉、葡萄紫釉、玫瑰紫釉)、米色釉、仿铜釉、仿石釉、仿木纹釉、琉璃釉等,可谓五彩缤纷、种类繁多。

  酱色釉

  酱色釉又名“紫金釉”、“酱釉”、“麻酱釉”。釉色如柿黄色或芝麻酱色,是一种以铁为着色剂的高温釉。

  早在商代后期原始青瓷上就偶有出现,东汉时期比较盛行。多数器物通体施酱色釉,富有光泽、质坚耐用。它是利用一种铁成分较高的原料做成的,说明东汉烧制酱色釉的技术已经纯熟。考古资料证明,所谓“紫定”的釉色实际为酱色。有些酱色釉表面还呈现出红色,故古人又称为“定州红瓷”。明洪武时期的酱色釉是在元代基础上烧造的,釉层均匀,色调似佛教僧侣穿旧的僧衣,因而有人称之为“老僧衣”色。此外,还有外酱色内霁青的品种。

  金酱釉

  金酱釉呈色似芝麻酱,故称“金酱釉”。康熙时色浅,雍、乾时釉色重。多施于小件器物上。

  紫釉

  紫釉分为高温和低温两种颜色釉。高温釉中最着名的有茄皮紫。由于配料和窑火气氛变化有别,紫釉呈色亦不同,有深、浅茄皮紫和葡萄紫、玫瑰紫等色。在低温紫釉中,还有清代创作的吹紫。

  茄皮紫

  茄皮紫为高温颜色釉,以锰作呈色剂加入含碱量较高的釉烧成。因釉色像成熟的茄子皮一样的光润,故名。根据其呈色的深浅,又有淡茄、深茄之别。淡茄介于豇豆色、云豆色之间,与红的区别微乎其微。茄皮紫创于明代,在弘治时,其色紫中泛蓝,釉质肥厚光润,所见器型有牺尊和绶带式双耳尊之类。嘉靖、万历时虽然都有茄皮紫釉品种,但造型不及弘治时规整。釉色在嘉靖时有深、浅两色,深者呈黑紫色,常施于大盘、大碗等大型供器之上;浅者,似未熟的茄皮,露淡紫色,多施于较精细的盘碗类,开片者为上等;色纯正、釉坚硬,虽有开片而片绞紧密者为次。

  玻璃釉

  玻璃釉又称琉璃釉,以石英为主体,铁、铜、钴、锰为着色剂,铅作助熔剂的低温色釉,主要用于装饰陶胎制品。釉色有黄、绿、蓝、紫等。琉璃釉始见于战国的陶胎琉璃珠,隋、唐、辽时更为发达,明、清仍继续烧造。琉璃釉一般二次烧成,即先烧好素胎再施琉璃釉,然后再经低温烧成。隋、唐时期琉璃釉多用于装饰建筑构件、明器、供器等。明清时期,皇家宫廷建筑、陵墓照壁、宗教庙宇、佛塔以及器具饰件,很多都用此类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