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张大千画荷有什么特征?

  驰名中外的“大千荷”

  大千先生绘画的花卉种类很多,荷花、秋海棠、牡丹、兰花、水仙、梅花等,其中以荷花居多,荷花作品不断推陈出新,形成了驰名中外的“大千荷”。

  “人品谁如花浩荡,文心可比藕玲珑。”张大千爱荷,一生画荷无数,他以“君子之风,其清穆如”喻荷,盛赞其高洁。每当花开时节,大千都要四处赏花、写生,在居住的庭园内,通常要开辟池塘,遍植荷花。即便在环境稍局促的摩耶精舍,他仍用几只大缸养满荷花。

  在张大千看来,中国画重在笔墨,而画荷是用笔用墨的基本功,所以张大千特别注意绘画与书法之间的关系,提出画荷需用正、草、篆、隶四种书法技巧。画荷花的干,用篆书;叶,是隶书;瓣,则是楷书。他观察细致入微,笔下的荷花形态各异,或正、倚、俯、仰,或静、动、离、合,或大、小、残、雅,在风、晴、雨、露中展现各种姿态,可谓“映日荷花别样红”,“风吹荷叶十八变”,让人赏心悦目。

  张大千曾与弟子糜耕云谈话时说:“中国画重在笔墨,而荷花是用笔用墨的基本功。画荷,最易也是最难,易者是容易入手,难者是难得神韵。画荷主要在于画荷叶及荷梗。”

  风吹荷叶十八变

  张大千画荷的风格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一、师古期:关于张大千画荷的师承问题,他在《四十年回顾展自序》中说道:“予乃效八大为墨荷”。由此可知,他画荷最初学八大山人,年龄在二十一、二岁。通过他二十多岁至三十多岁画荷作品,可以看出还临摹过陈白阳、徐青藤、石涛、陈老莲、新罗山人等,主要是取八大山人之“韵”,取石涛之“气”,溶石涛,八大于一体。对于气韵问题,张大千说:“画荷,最易也最难,易者是容易入手,难者是难得神韵。”

  二、集古期:张大千自三十多岁至六十岁左右的荷花作品风格多样,富于变化。他在八大、石涛的基础之上,吸收了宋代绘画的特点,使笔下的荷花更具物理、物情、物态。钩金荷花富丽堂皇,没骨荷花清妍秀丽,写意荷花水墨淋漓。这一时期张大千画荷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荷花的花瓣上采用复笔点缀的方法,起提神醒目之作用。

  三、化古期:自张大千六十岁左右到八十五岁期间,是她画荷的第二次大变革时期。他首创的泼彩、泼墨彩艺术不仅为山水画开辟了新纪元,也为画荷开辟了新的境地,为充分表现超出荷花本身的属性提供了条件,反之,画荷又使泼墨彩艺术阐发无余。泼墨彩荷花作品的出现也是“化古为已”的标志。

  此期,张大千的一些荷花画虽近抽象,但有具象为基础,仍不失法度,有别古人,有别西画。他也认为超越了古人,如七十七岁作饿《钩金红莲》中题“自抒胸意,不袭前人;无人无我,无古无今”;在八十四岁作的《雨荷》中题:“此亦前贤所未经拈者”;八十四岁作的《红妆照水》中题:“拟徐崇嗣没骨法为之,南田而后无有效之者”口气之大,近乎狂妄。对此,张大千在八十四岁作的《钩金红莲》中题道:“墨落一时手不住,任讥老子做狂徒。”如果有人说他狂,他将听之任之。

  纵观大千先生的荷花,早年多水墨写意,初期从八大山人、石涛到青藤、白阳,亦兼用浅绦法。中年受敦煌壁画之影响,兼作工笔重彩荷花,并作巨幅的墨荷和用没骨法画荷。到了晚年将山水画的泼墨技法运用到画荷上。开创出他自己的独特风格。因此在中国画荷史上,张大千先生可堪称是自八大山人、石涛以来中国百年第一画荷大家。

  入室弟子刘力上对老师张大千把握荷的特征有精辟的论述:“他把握了荷花的浴日、舞风、过雨、傲霜等种种姿态,使他在作画时,随性挥洒池塘情趣。他画荷的方法很多,有时画初的,有时画残的,他的残荷,花瓣已脱落,但仍画有三五瓣于梗端,似雨后新荷被风雨侵袭,残中有俏,别有新裁。”

  “大千荷”市场售价屡创新高

  数十载的刻苦磨炼塑造的“大千荷”早在上世纪就极受欢迎,如巨幅《荷花图》于1963年被美国《读者文摘》以14万美元收购,成为当时中国画售价的世界最高纪录。

  张大千所作荷花,多精品,一直受到公私藏家追捧,市场售价屡创新高,成为中国画的旗帜性作品。1975年在美国创作的大写意泥金绢设色六屏风《泼墨朱荷金屏》,在2002年10月28日苏富比拍卖会上,以2022万港元拍出,再次引领中国画价格的世界新高,两年后,该画又飙升至2900万港元。在拍卖场上,大千所作荷花图,以数千万元人民币的价格成交屡见不鲜。2011年香港苏富比春拍上,所作《嘉藕图》更是拍出了1.91亿港元的天价。

  大千谈画荷

  ◆我画荷的心得便是:看上去总要使它宛如矗立在水中央一般!

  ——《与薛慧山的谈话》

  ◆中国画重在笔墨,而画荷是用笔用墨的基本功。画荷主要在于画荷叶及荷梗。

  ——《与糜耕云的谈话》

  ◆画荷需要正、草、篆、隶四种书法技巧,字写不好,荷也画不好。画荷花的秆子要用篆书,叶子则是隶书,瓣子就是楷书,水草则用草书。

  ——《张大千画语录•荷花论》

  ◆画荷,最易也最难。易者是容易入手,难者是难得神韵。

  ——叶浅予《张大千的艺术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