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宋代建盏有多少种类?

  由于釉料配方的不同,窑内温度及气氛的变化等因素影响,建窑黑瓷釉面呈现多种纹理,笔者认为大致可分为乌金(绀黑)、兔毫、油滴、鹧鸪斑、曜变及杂色等类,此外,近年也发现少量描金装饰盏,内容有“寿山福海”、“福绿寿喜”等吉祥语和“岁寒三友”、兰花等花草树木,与武夷山遇林亭窑址生产的同类产品具有异曲同工之处。第一类:乌金釉。这是建窑黑瓷较典型的釉色。乌金釉有的表面乌黑如漆;有的则黑中泛青,即所谓的“青黑”;此外,也有的呈黑褐色或酱黑色;成熟时期的乌金釉釉层普遍较厚,“色黑而滋润”,上乘者亮可照人,表现出庄重素雅之美。

  第二类:兔毫釉。“兔毫”一词在宋代文献中已频繁出现:如蔡襄的《茶录》中说:“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祝穆在《方舆胜览》中记载道:“兔毫盏,出瓯宁之水吉”等。兔毫是建窑最典型且产量最大的釉色品种,以致人们常常习惯以“兔毫盏”作为建盏的代名词。所谓“兔毫”,是指在黑色的底釉中透析出均匀细密的丝状条纹,形如兔子身上的毫毛。由于“窑变”等因素影响,兔毫形状既有长、短之分,粗、细之别,颜色还有金黄色、银白色等变化,俗称“金兔毫”、“银兔毫”等。文人墨客以大量的诗文赞颂它。黄庭坚的《信中远来相访且至今岁新茗》诗云:“松风转蟹眼,乳花明兔毛。”蔡襄在《试茶》中也赞道:“兔毫紫瓯新,蟹眼清泉煮。雪冻作成花,云闲未垂缕。愿尔池中波,去作人间雨。”黄庭坚(1045-1105)在《满庭芳-茶》中赞道:“兔毫金丝宝碗,松风蟹眼新汤”。杨万里(1127-1206)在《以六一泉煮双井茶》诗中也赞道:。鹰爪新茶蟹眼汤,松风鸣雪兔毫霜。”

  第三类:油滴釉。“油滴”一词至迟在十四世纪末十五世纪初就出现在日本的文献中。成书于日本应永年间(1394—1427)的《禅林小歌》中载:胡兹盘以建盏居多,有油滴、曜变、……天目。“油滴”一词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尚未发现,此种称呼目前陶瓷界尚有较大争议。有的学者认为,“油滴”是宋代文献中所指的“鹧鸪斑”。所谓“油滴”,是指在乌黑的底釉上散布着无数具有金黄色或银灰色金属光泽的小斑点,故又有“金油滴”、“银油滴”之分。这种斑点多为圆形,大小不一,大者直径一般为三、四毫米,甚至达一厘米;小者仅一毫米,甚至细如针尖,形如沸腾的油滴散落而成,使人眼花缭乱。油滴是一种结晶釉,烧成难度较大,成品率低,传世或出土很少。在日本的文献记载中,“油滴”是仅次于“曜变”的名贵瓷品。在现代收藏界,“油滴”也是建盏中可遇而不可求的珍品。

  第四类:曜变。“曜变”一词至迟在《禅林小歌》中才有记载。成书于十六世纪前期的《君台观左右帐记》中,把建盏珍品划分为若干等级,其中将“曜变”列为“建盏之至高无上的神品,为世界所无之物。”所谓“曜变”,就是在黑色的底釉上聚集着许多不规则的圆点,圆点呈黄色,其周围焕发出以蓝色为主的曜眼的彩虹般的光芒,故得名。曜斑广布于建盏的内壁,并随所视方向的移动而变化,垂直观察时呈蓝色,斜看时闪金光,仿佛置身于浩荡宇宙之中,周围是无数璀璨的繁星,令人心驰目眩。由于“曜变”烧成难度极大,故传世甚少,仅日本国收藏四件,其中三件被定为“国宝”级文物,一件被定为重要文物。

  第五类:杂色釉。由于建窑黑釉器系“窑变”所致,故釉面纹理变化多端,除上述五大类釉面纹理之外,还有一些杂色釉,如柿红色、赤红色、酱釉(酱绿釉、酱黑釉、酱黄釉)等。有的文章中提到的“灰白釉”、“芝麻花”、“结晶冰花纹”、“龟裂纹”等杂色釉,笔者认为都是火候不够高的次品(生烧或半生烧品)。建窑黑釉器必须在1200℃多度的高温中方能烧成正品。此外,“铁锈斑”纹的定名问题还有待陶瓷界进一步研究、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