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林风眠艺术作品的市场价格如何?

  11月26日,在佳士得香港2016年秋拍“先锋荟萃“专场中,一幅林风眠的油画《渔村丰收》以3974万港元(约合人民币3473万元)拍卖成交,创下了艺术家个人的最高拍卖纪录。

  林风眠油画《渔村丰收》,3473万元人民币成交

  这件《渔村丰收》,尺幅为80×78厘米,作品展示了艺术家在构图、光线、空间关系、色彩上对中西绘画融合的突破及成就。画面中,远处的帆船摇曳,近处的鱼跃欢腾,在金色的夕阳余晖中散发着祥和的光芒,象征着风调雨顺、丰收富足的美好寓意。作品仍旧采用林风眠所喜爱的方形构图。船只错落有序,桅杆,船板均以俐落的线条交错间断,组成了重叠相交的几何块面,并形成疏密有致的节奏感。画面结合立体派艺术的结构感,以色调深浅不一的船只在金色夕阳的衬托下,在相叠掩映间展现了通透的空间感,容纳了印象派户外绘画对光线的捕捉及再现。

  林风眠油画《风景》54.6×66.7厘米,1994秋嘉德33万元成交,2012春嘉德345万元再拍出

  一、林风眠的艺术道路

  林风眠(1900年11月22日--1991年8月12日),画家、艺术教育家。1920年,林风眠抵达法国马赛港。他开始半工半读,做油漆杂工,在枫丹白露中学补习法文、数学。1921年春,林风眠进入法国蒂戎美术学院,在浮雕家扬西斯先生门下学习素描。半年后,由扬西斯先生推荐,转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入名家哥罗孟画室学习素描及油画人体。当年,其油画《秋》入选巴黎秋季展览会。1923年,他结束了学业,应熊君锐之邀请,与挚友林文铮去德国游学。林风眠在柏林创作了巨幅油画《柏林咖啡屋》、《渔村暴风雨之后》等作品。1924年5月,他参加了中国在斯特拉斯堡莱茵宫举办的展览会,当时由驻法公使及蔡元培发起,林风眠参展油画和国画作品达几十幅,作品中所蕴藏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及其才华被蔡元培先生发现。1924年10月,其油画《摸索》、中国水墨画《生之欲》,入选巴黎秋季沙龙展。1925年春,他的多而优的作品参加了巴黎举行的万国博览会,其中《饮马秋水》等数幅作品,由海外收藏家收藏。

  林风眠设色纸本《静物》66×67厘米,1995嘉德春拍9.35万元成交

  1925年冬、林风眠回国,由蔡元培推荐聘任林风眠为国立北京艺专校长兼教授。1928年,国立艺术院在杭州西湖之畔建校,林风眠任院长,不久,艺术院改为国立杭州艺专,林风眠改任校长,直至1938年。在这13年中,他先后主持了当时仅有的两所国立艺专,把主要心血用在艺术教育和艺术运动上。但他仍在教学和教务之余创作了许多作品,这一时期的作品以油画为主,他把油画创作于布上、板上和纸上不断进行探索,他也开始尝试创作纸本上的水墨画。

  从1938年至1977年,整整40年的漫长光阴,林风眠始终作着寂寞的艺术探索。他在这一时期的创作主题主要是风景、仕女、禽鸟、花卉、静物和舞台人物。作品的色调明朗,情绪转为平和,对现实人世的实感演化为对自然和虚幻人物情境的描绘;水墨和彩墨成为主体形式,油画渐少甚至不见了。

  林风眠设色纸本《山村》67×69厘米,1995春香港佳士得20万元人民币拍出

  后来在文化大革命开始时,林风眠收到冲击,他被逼无奈将自己毕生所画的国画一千余幅浸入浴盆捣成纸浆,从马桶冲掉,一部分油画用火炉烧掉,令人惋惜之至。

  二、林风眠的艺术创作风格

  林风眠无论是在艺术创作方面还是艺术教育方面始终坚持“中西调和”的艺术理念。他在绘画中把中西绘画的长处加以“调和”并赋予其独特风格的绘画。林风眠在传统基础上,吸收了中西方艺术中的一些表现方法,如人物造型上的变形,色彩上的夸张,静物中不合透视法的摆布等等。

  林风眠油画《有房子的风景》70×70厘米,1995春嘉德33万元拍出,2012春朵云轩690万元成交

  纵观林风眠绘画创作特点,他使用线条力求单纯、简洁,以较少的用笔,表达更丰富的内涵。他一直致力于把复杂繁密的自然界物象单纯化、简单化,同时他还吸收西方画家马蒂斯的用线对情感的表现观念,发展了他独特的线描风格。

  色彩也是构成林风眠绘画特色的一个重要因素。他敢于打破中国画传统重墨轻色观念的束缚,力图把西方重体量和光色与中国画的墨色两种方法加以调和,在宣纸上引进色彩,引进阳光,把传统水墨的黑白只作为黑颜色加以使用。他综合印象派和表现主义的表现方法,强调原色的运用,突出色彩的质感和直接的情感表现。他的色彩既强烈、直接、又抒情稳重,充满力量和热情,具备民间的质朴感和浓郁的抒情气息。

  林风眠设色纸本《渔家少女》68.5×65厘米,1996秋香港佳士得17.2万元人民币成交

  在绘画的原料和技法上,林风眠认为应尽量吸收物西方艺术的新方法,不应加以任何限制。他作水墨画,虽然用中国传统的宣纸、笔、墨为主,但不受其局限,为了充分表现自己的感受和情绪,他把水墨物与水粉揉合一起,甚至以粉代墨,不拘一格。他的油画中有着丰富的国画元素,国画中体现着强烈的油画创作手法。

  在画面上,林风眠喜欢用方构图,没有题跋,只是在左下角或右下角签名盖章。他有意无意地运用了圆形、方形、三角形等几何体,方形画面,外方内圆,变化的圆形和多重的方形,成为他静物画构图的基本模式。

  林风眠的作品虽然常常几乎画满整个画面,留的空白不多,但就那么一点空白中,却构成了整个画中博面的“活眼”,表现了他刻意表现的某一意境。

  林风眠油画《仕女》60×63厘米,1996春嘉德66万元拍出

  林风眠通过美术实践、美术教育对后来艺术家产生了重大影响。他的学生吴冠中、赵春翔兼攻油画与水墨,赵无极、朱德群主攻油画,偶作水墨;苏天赐专攻油画;席德进主攻水彩。他们的绘画风格千差万别,却都有一条清晰可辨的线索——林风眠倡导的“中西调和”的艺术理念。

  三、林风眠作品题材的特点

  林风眠的仕女形象来源于敦煌壁画、民间瓷画、画像砖等,林风眠在这些艺术形象的基础上把它们的造型手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借鉴了西方表现主义的因素,使得线条优美、简洁、流畅、轻松、沉稳,因此创作出一种温柔、含蓄、典雅的东方女性之美。

  静物是林风眠40年代晚期至60年代最爱画的题材:大多画瓶花、盆花、玻璃器皿、杯盘、水果等。他尝试探索构图、色彩、线描与色光的结合,探求水墨与水粉、东方神韵与西方形式的统一。

  林风眠油画《渔获》78×78厘米,2003春佳士得422.3万元成交

  上世纪50年代以后,戏曲人物成为林风眠喜爱的绘画题材。欣赏林风眠的戏曲人物画,我们会感觉到有民间皮影以及剪纸的味道,他的艺术创作将中国传统文化中戏剧人物形象和西方立体主义、表现主义的绘画形式有机融合,使“中西调和”的画风进一步发展。

  林风眠笔下的小鸟,无论它们是独立枝头,还是疾飞而去;是在月下栖息,或是在晨曦里歌唱,都那么自如平和。

  林风眠早期的水墨画还有灵动飘逸的特色,后来渐渐转向沉静与孤寂。其作品中的孤独感并不是空虚感,它只是一种独自欣赏世界的自足的寂寞。这种寂寞孤独感是诗意的,来自于艺术家对自然对象的亲切和谐关系,也是其个人情绪的一种审美追求,同时又植根于他的气质性格与文化素养。

  林风眠第三阶段尤其是50岁以后的许多作品笼罩着一层孤独寂寞的薄雾。林风眠一再重复这寂寞的意境,或许并非有意,只是喜欢而已。

  1988年前后,定居在香港的林风眠,开始多以基督、修女为题作画。水墨着色,方构图,以黑色的基调,线描退居其次。

  林风眠油画《戏剧人物》57×42厘米,2011春香港苏富比810万元人民币成交

  四、林风眠艺术作品的市场

  记载中的林风眠作品第一次出现在拍场上是在1991年的香港佳士得的秋季拍卖会上,那是一件裸女作品。

  据初步统计,市场上出现的林风眠的水墨画数量大约是其油画数量的20倍左右。油画数量少的主要原因在于油画创作耗时,林风眠晚期则多创作国画为主,油画很少。

  比较一下20年来内地与香港的拍卖场纪录,可见,其水墨作品增值大约为10倍左右,布面油画作品升值大约在10-20倍;在相同的尺幅和类似题材下,目前,林风眠的油画价格是他的水墨画作品价格的4-8倍,但其纸本油画价格要明显低于其布面油画;一般而言,比较其绘画题材,价格最高的品种是人物众多的渔民题材,其次是树林风景题材,然后为仕女题材,价格最低的为其静物作品。

  相比同时期的其他绘画大师,林风眠的作品价格相对偏低,这与他新中国时期一直受冲击,没有政治地位有关,也由于他的作品尺幅一般较小,缺少社会题材的作品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