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砂器是怎么制成的?青砂器的烧制过程
虽已入春,但河北省西北部的蔚县仍寒冷如冬。凌晨4时许,寒星闪烁,气温极低,张家口蔚县南留庄镇白河东村65岁的王启杰,摸着黑点火、和泥、揉泥、捏坯,和儿子及工匠们开始青砂器的烧制工作。
拉坯
王启杰在拉坯。
青砂器俗称砂锅、砂壶、砂吊等,为蔚县传统民间手工艺器皿,是熬中草药、烧水、做饭、煮肉、热酒的上好器皿,用它煎煮食物不变质不变味,烧水好喝,热酒不滋辣,熬粥味道清香,炖肉不腻可口,素有“砂壶水,扣碗茶,砂锅肉”之美誉。“自明清以来,京城皇宫就用蔚县砂锅为皇帝煎药,名门望族用它做饭、沏茶,至少有500年的历史了。”王启杰说。
烧制
第五代传承人王龙磊将青砂器坯子摆放在炉火上准备烧制。
相传,蔚县青砂器泥砂锅的由来始于蚩尤。在涿鹿大战中,蚩尤大败,兵卒丢盔弃甲,所有的辎重全扔了,连做饭的铁釜也没了影。扎下营后,既没锅也无粮,蚩尤只好下令杀了自己的战马烧着吃。看着士兵们狼吞虎咽地吃着烤得半生不熟的马肉,蚩尤愁眉不展地坐在火堆边,心不在焉地将鹿皮口袋中的水倒在面前的泥土中,捏成一匹小马扔进火堆。一会儿,当他把从火堆里拨拉出来的泥马不小心掉在地上时,泥马不但没碎,还发出一声脆响,竟把地面砸出一个坑儿。聪明的蚩尤立即又捏了一只小泥锅放在火中烧,经火烧的小泥锅晾冷后用手一敲铛铛响,放进水也不漏,蚩尤又把泥锅放在火上,割了几块马肉放在锅里煮,不一会儿,小泥锅里的马肉就咕嘟咕嘟开了锅。
看火
王启杰在烧制青砂器过程中“看火”。
后来蚩尤到了别处,又用泥土捏锅,结果都未烧制成功,原来蔚县境内的土不胶不粘,不沙不板,最适宜捏制青砂器。
蔚县生产青砂器历史悠久,烧制技术代代相传,精益求精。至明朝初年,一位在朝为官的蔚县人把这种器皿作为珍品送进宫内,深受朝廷的赞誉,从此,蔚县青砂器闻名天下。
降温
王启杰将烧制好的青砂器用笼盔盖住降温。
“蔚县青砂器造型朴素大方、轻巧,通常比其他地方的砂器要薄。烧成的器皿呈青灰色,愈用愈亮。”因为物美价廉、用途广泛,号称“北方的瓷器”的蔚县青砂器风靡长城内外,是家家户户必备的器皿。青砂器也成为当地著名特产,堪称一绝。蔚县也因此出现了一大批以泥货为生的家族,捏制、出售泥砂制品成为这里许多人的生存依托。现在,蔚县青砂器不仅销往京津冀,还出口到东南亚。
起笼
王龙磊打开笼盔,准备取出烧制好的青砂器。
王启杰老人是蔚县青砂器王氏家族的第四代传承人,也是白河东村一带青砂器作坊的“掌门人”,自11岁跟着父亲学习青砂器制作,到现在干了55年了。
白河东村一带是蔚县青砂器的发源地。当地山上有丰富的天然瓷土,其土质有黏性、细腻、柔软、可塑性强,俗称“矸子土”,是制作青砂器的天然好料。
出锅
出锅的青砂器。
从碾碎“矸子土”到拉坯再到烧制出成品,一件青砂器的制作,需要打笼盔、捂釉等大量繁琐的工序。王启杰说,烧制时“看火”特别重要――“看火”是否准确,直接决定青砂器质量的好坏。“看下火苗的颜色,就能知道炉温。欠火候烧不好,如果温度高了,砂器开裂、变形、发黑,一炉就全废了。”这个“绝活”一般是由烧制青砂器的传承人一辈一辈传下来的。如今,王启杰老人的儿子王龙磊已成为第五代传承人,这一纯手工工艺已经在王氏家族传承了上百年。
听音
王启杰通过敲击的声音辨别青砂器的质量。
王龙磊说:“从我学习青砂器制作起,祖传的手艺一直就是做煎药的砂锅,成本很低,一个也就5块来钱,市场上卖10来块钱一个,利润很低,所以一直很难维持。”2013年,王龙磊到南方考察紫砂器茶具时受到启发,“何不让咱们北方的青砂器药壶转型呢?”2014年,经过专家指导,王龙磊在传承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把生产药壶改为生产茶壶,再到生产茶具。制作精美的蔚县青砂壶茶具,既有时代气息,又具本地文化特色,受到了消费者的青睐。
检查
王启杰检查准备出售的青砂器。
王启杰说:“2022年冬奥会要在家门口举行了,我们的手艺也被列为河北省非遗项目。今年要制作带有冬奥会元素的青砂器产品,在北京工作的大儿子已经在找人设计了,最快5月就能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