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剖票是什么?如何收藏才有价值
对剖邮票也称剖半票、二等分票。将一枚邮票对半剖开或凿齿孔,一分为二,作为与原票面值一半的两枚邮票使用。是剖开邮票中的一种。
对剖开邮票的产生,多是在某种特殊情况下,由于某种面值的邮票暂时售缺,一时又供应不上,为应急需,当地邮政局经请示主管部门获准所采取的一种临时措施。一般售用时间很短,数量很少,收集难度较大。
对剖票按其对剖的方式划分,有直剖票、横剖票、对角斜剖票3种;按剖割方法划分,有刀剖、剪剖和打齿孔剖割两种;按对剖后邮票的有效面值划分,有仍为原票对半面值和加盖改值两种;按对剖票的种类划分,有普通邮票对剖票、欠资邮票对剖票等。
世界上最早的对剖票,是英国在1854年使用的6便士邮票,对半剪开,作为支付3便士过时补加邮费贴在从伦敦寄往祖茨的阿什比的信件上。
1893年,中国在上海公布书信馆就曾将工部双龙票从中央打孔对剖,然后加盖面值出售。这是在中国出现最早的加盖改值对剖票。1903年10月22日至24日,福州邮政局因1分邮票售缺,为应急需,临时将2分红色蟠龙邮票对角一剪为二,分别作为1分邮资售用,并另外加盖Postage1Cent Paid(邮资1分已付)字样戳,被称为福州对剖票。这是清代国家邮政获准和使用得最早的对剖票。之后,重庆邮政局、长沙邮政局等,为应急需,也都将2分红色蟠龙邮票对角一剪为二,分别作为1分邮资使用。
中华民国时期,1918年9月18日,在北京寄本市的一个实寄封上,贴用北京一版黄色1分帆船斜剖邮票一枚。这是民国时期使用最早的对剖票。
中国人民革命战争时期,各解放区邮政很少使用对剖票。目前仅发现1950年5月28日山西清源寄北京一枚实寄封上,贴有1枚华北天安门图面值100元的斜剖邮票。在此之前,有的解区尽管史料记载曾使用过对剖邮票或四剖邮票,但至今未发现有实寄封存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人民邮政未使用过对剖票。
对剖票必须由邮政局剖剪售用,才具有邮资效力;如果用户自行剪贴,视为自毁邮票,无邮资效力。因此对剖邮票在邮局出售时,常要求当面贴在信函上寄发。收集对剖邮票,最好随信封一起完整保存,或者呈完整的剪片保存;如果从信封或剪片上自行洗下邮票,便失去保存价值。封、票、戳三位一体并盖有清晰落地戳的对剖邮票实寄封,是较为珍罕的邮品。
而剪剖的对剖邮票新票(未使用过的),毫无收藏价值;但打齿孔对剖并加盖改值的对剖票,其新票(未使用过的)则有保存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