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董寿平书画的风格是怎么样的?

  一、早期的书画艺术及其风格

  入巴蜀以前,董寿平一直以临摹学习古代的传统经典为主,此时书画艺术创作以传统的风格面貌为主,法度谨严,简练洒脱,俊逸典雅。

  董寿平虽然从小阅览古代字画无数,但正式开始学画也是二十岁以后的事情了。初学从恽寿平没骨花卉入,继学双勾花卉。一年之后,又学元明清以来王冕、李衍、吴镇、陈淳、徐渭、金农的写意花卉、梅竹;山水学习了董源、巨然、范宽、马远、夏圭。

  坐落于太原市晋祠博物馆中的董寿平美术馆藏有一幅董寿平早年作的《仿李息斋墨竹图》。李息斋(1254-1330),字仲宾,号息斋道人。元代蓟丘(今北京市)人,擅长画竹,出师王庭筠,后师法文同、李颇。李息斋曾深入竹乡,仔细观察竹子形态,注重师法造化,在竹画上创造了独特的风格,形神兼备,蕴藉、自然,充满了象征的意味,是董寿平早年师古的重要学习对象。

  《仿李息斋墨竹图》(图一),水墨纸本,纵104.5厘米,横58厘米,款识:“只为岁寒心似铁,也宜烟雨也宜晴。正之老贤弟雅玩,董寿平作。”钤印:寿平(朱文)。

  图绘平坡窠kē石之间劲竹新篁huáng穿插其间,呈现出春天的勃勃生机。用笔细劲挺秀,一丝不苟,物象精严,竹节的转折处,竹叶的浓淡相背及新篁破土而出的姿态全交代得清晰自如。试以故宫博物院藏李息斋沐雨图轴比而较之,竞有似出一手之感,把元人书画中的清高孤傲之气表现得淋漓尽致。

  纵观董寿平之作,无外乎竹、梅、兰,山水而已,看似简单,实则干变万化,莫可端倪。仅梅就有墨梅、粉梅、红梅之别,墨、粉、红之中又有点叶、双钩之分,而材质则纸、绢、金笺俱备,置于竹、兰、黄山诸题材莫不面面俱到,极尽精能之事。董寿平1932年所作的《梅花图》(图二),尺寸:33×42厘米,款识:“修洁丽落,秀外莹中,王元章笔意也。只善其语未得其趣。时在壬申嘉平月,董寿平戏作。”钤印:耑zhuan斋(朱文)、平原草衣(白文)、寿平(朱文)。此《梅花图》用笔简逸精致,笔力挺劲,枝干挺秀,穿插得势,用墨浓淡相宜,花朵的盛开、渐开、含苞都显得清润洒脱,生气盎然。勾花顿挫有致,虽不设色,却能把梅花含笑盈枝生动地刻划出来。章法布局上,不是以繁密取胜,而是以疏秀简洁见长。以大疏大密为之,枝干交错,蕊萼分枝,主次分明,层次清晰,密中不失其疏,多而不繁,梅影清风扑面而来。

  在山水画上,董寿平此时期主要宗法董源、巨然。以水墨及淡着色写意山水风格面貌为主。他的山水画着色古雅,不为奇峭之笔,山石皴cūn擦甚少,平淡天真,自有一番文人逸气。他1936年《为锡三所作山水小品》(图三),尺寸:57x27.5厘米,款识:“锡三仁兄正之,董寿平。”钤印:寿平。以墨笔勾勒山石形状,披麻皴笔表现山峦,笔墨厚重,松秀粗放,上多矾头苔点,丘陵起杖。

  董寿平书法幼年时即受到严格的家学基本训练,由颜体人手。家中藏有许多历代名家碑帖和原作,经常取出研习,视野宽广,加之勤学苦练,有了扎实的功底。青年时期在北京求学,又受故宫所藏珍贵名家书法的影响,从“二王”及米芾、王铎等历代名家吸敢精华,为其形成独具特色的个性书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时期,董寿平的书法作品用笔法度谨严,行笔洒脱自然,线条劲健畅达,书风俊逸刚健。如《海为·天是》(图四)联和绘画《双钩兰草》(图五)、《墨竹》作品的题款,就是明显具有集王羲之圣教序和王铎风格特征的书法作品。

  二、中期的书画艺术及其风格

  巴蜀名家云集。1937年董寿平客居巴蜀后,结识林山腴、向仙桥、谢无量、马一浮、于右任、张大干等学者、书画名家,并与他们交往甚密。

  40年代董寿平先生一直在四川从事艺术创作。1950年返回北京,在荣宝斋工作。

  1954年,中国美协组织董寿平、惠孝同、吴镜汀、周元亮、王家本5人到黄山写生。黄山的雄奇,劲松凌空的气势,苍穹之下、云海之上群峰的错纵开合,若隐若现,变幻无穷的胜景使董寿平心旷神怡,遐想于画外。他深入观察黄山的幻化踪迹,奇松怪石的生长特点,心领神会升华为他的创作素材。这一时期,他画山水,多以黄山奇峰为素材,他静观黄山云雾的变化,奇松怪石的特点,掌握了黄山云海、劲松和山势三者的关系。

  黄山写生后,其书画创作也实现了由具象到意象,由忠实摹写到个性表现的转变,初步形成了“董家黄山”、“董梅”、“寿平竹”的独特艺术风袼。

  1954年所绘《黄山归来》(图六),尺寸:52.2x32.2厘米,款识:“一九五四年黄山归来画。甲子十月检出因题,劫灰之余,幸得完好,亦云幸矣。董寿平。”钤印:寿平(朱文),年逾八十矣(白文)。此作用笔简练,数笔勾勒山石形貌,以笔墨色彩浓淡渲染来表现层次的变化和画面的空间感,并以渲染的手法隐现烟云之氤氲,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淡雅而富有烟雨朦胧的诗意。

  作于1962年的《山川出云》图轴(图七)为此时期的典型面貌。此图现藏董寿平美术馆。设色纸本,纵横164.5×82.5厘米,款题:“山川出云,为天下雨。一九六二年春日,董寿平写。”钤朱文董寿平印。

  此作自画幅右下角展开,最下部分为低矮的灌木,之上为一块巨大的岩石,岩石之上有两株长松,一前一后立于岩上的薄土之中,前者略有弯曲姿态,天骄如龙,后者耸身直立,有直刺苍天之态。两松与远山之间用迷离的雾霭分开,增加了画面的纵深感,最上部正中在白云茫茫之中耸立着险峻的主峰,营造出高大雄伟的崇高感。整幅作品用弯曲圆浑的线条勾勒而成,山石和松针用毛笔的侧锋刮出,给人以厚重坚实的感觉,白云用淡墨染就,环绕在石质山峰之间若隐若现。这幅作品尺幅很大,气势雄伟,一改早年的文秀之风,在其艺术历程中尤为值得关注。

  董寿平此时期所作之竹,有文同之挺劲,顾安之谨严。古人把画竹称为“写竹”。此“写”字是指画竹的用笔形式与中国书法最为接近,没有扎实的书法功底不可能把竹子画好。董寿平笔下的竹子,无论是顶天立地的竹干还是局部的末节枝梢,都充满力量,那斩钉截铁般的笔力,每一笔都沉稳扎实,即使是淡墨勾勒的竹梢,也挺拔劲健,英姿勃发。起笔行笔,俨然是在写字。

  董寿平以写生人手,仔细观察梅花的生长过程,取梅树枝干的轩昂挺拔之态,傲寒不屈之性格作为创作依据,不断探索。20世纪50年代所作粉梅,以褐色宣和洒金宣作画,焦墨绘枝干,粉色画花瓣,对比鲜明,光彩照人,得古艳寒香之趣。60年代后,以繁枝密萼,绚丽夺目的朱砂红梅示人,姿态各异,尽显其趣。董寿平1949年所作《香中别有韵图》(图八),尺寸:107×33厘米,款识:“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己丑夏六月作于蜀中客舍,董寿平。”钤印:寿平(白文)、陈秋生珍藏印(朱文)。此作以墨笔写其枝干,以粉色画花;用笔圆润,以中锋圆笔写枝干,劲健挺拔有古妍寒香之趣。

  三、晚期的书画艺术及其风格

  1965年董寿平先生从荣宝斋退休后,一心从事中国画的创作、研究。此时,他的书画艺术创作,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董家黄山”、“寿平松”、“寿平竹”、“董梅”的艺术风格,并逐步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至高境界。

  晚年的董寿平人书俱老,其笔下的黄山云海,修石劲竹,苍松如盖,红梅凌霜,成为艺术史上的珍品。

  董寿平一生去黄山多次,其山水画在技法上有了许多创造,不再拘于成法,先以焦墨勾勒山峰轮廓,一笔之中顿挫婉转,曲直变换,皴擦兼施,以现山石之结构、纹理,并以笔墨的浓淡变化来加强空间感。构图简约而不失韵味,中景多以大面积的留白尽显苍茫云海烟雾,由近及远,山断云连,奇松怪石尽收于腕下,隐现幽幻,活泼氤氲,变化莫测,生动再现黄山变幻莫测的烟云神韵。

  他画松,一改前人之用线法,用墨点擦而成,使之显得淋漓苍润,墨气袭人,作品气势雄伟。1989年董寿平所作巨幅《双松图》(图九),尺寸:145x372厘米,款识:“南山有高松,直上数千尺。柯叶长青春,年龄自绵历。己巳岁首,八十五翁董寿平写。”钤印:董寿平(白文)、寿平八十以后作(朱文)、师造化(朱文)、丹青不知老将至(白文)。其用笔老辣苍劲,圆浑稚拙,率意狂放;用墨干湿浓淡因笔而生,变化自然,以湿墨点擦,使之淋漓苍润;所勾画枝干苍浑有力,一副铮铮铁骨,气势雄伟;奋然挥笔,皴擦点染,视其物而定其法,意随笔出,情景交融,一挥而就,尽现“寿平松”之气魄。董寿平晚年所作之竹,匠心别具,用笔苍劲,笔触奔放,行笔迅疾、纵跳自如,倔傲之气尽现笔端。

  1988年董寿平所作《兰竹双清图》(图-O),尺寸:133x67厘米,款识:“戊辰夏日,董寿平写。”钤印:董寿平(白文)、寿平书画(朱文)、丹青不知老将至(白文)。其用笔以篆籀zhòu之笔为之,沉稳扎实,挺拔劲健,老辣浑涩;用墨焦、浓、重、淡、清变化丰富,所作湿笔有如雨后翠竹般润泽,而自然天成;构图奇中有正,正中含奇。

  董寿平其书法广师古人,在师法“二王”的同时,兼及唐宋诸家,并在广泛汲取古人精蕴基础上,熔以己意。以致最具眼力的启功亦叹不知其以何为祖。“他的书法也正和他的画风相似,这大概是由于固有的天赋。他写字时总是提笔悬肘,看去像漫不经心地轻松挥写,写成了看,又处处都合乎草法。点画是那么沉着,行气和章法是那么匀称自然。不常见他临习帖文,但字字又都不是杜撰出来的。”董寿平先生书法以行草见长,其所书之小品,笔墨精致,秀美苍劲,柔中蕴刚,极得魏晋风流劲健之旨,又饶具书卷之气;而大幅作品,则潇洒道劲,气势连绵,得雄厚宽博之风神。

  四、结语

  董寿平先生的书画创作,根植于民族文化,在优良传统理论和技法的基础上,拓展创新,自立风格,形成了文人特色与独创性的完美结合。画风、书风清新典雅,逸笔澹墨,流溢出清芬沁人的书卷气息。画山水潇洒自如,苍劲古朴;画松竹构图妙奇,气韵生动;画梅兰浓淡有致,飘逸多姿;作书法笔酣墨饱,势若游龙。他的书画作品形神兼备,既有传统技法,又具自我性格,有书卷气质、有诗词意境、有哲理思想、有音乐旋律、有时代精神。可谓养浩然之气,传造化之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