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如何通过外表特征鉴定彩陶真伪

  一、白色粉末状碱性皮壳鉴别

  白色粉末状碱性皮壳在彩陶上的出现,多因陶瓷在含碱性、酸性化学物质较严重的地下埋放之故,形成时间长达千年以上,浸蚀从外涉内。反复清洗都会重复出现,只有用利器反复刮取,后用盐酸加水清洗,方可达到满意的清除效果。

  伪造这类皮壳者,多使用农药中的二铵、尿素、化肥或醋类含碱较强物质,再掺上水,进行多日浸泡后也会出现类似状况的皮壳,但存有刺鼻的气味,而真品内含泥土和湿阴造成的地气味,不呛人。此外,选择含碱性较强的阴湿地带,埋下伪品,经多日后也会出现白色粉末状皮壳。两类伪造方法都时间短,浸蚀浮浅,稍加清洗便会清除掉。

  二、合成皮壳(俗称土锈)鉴别

  地下潮湿形成的泥浆、土类、沙粒含碱物质合成后浸蚀到彩陶上面,致使彩陶局部表层出现颗粒状皮壳。由于形成时间较长,浸蚀较深,清洗很难,用酸加水反复清除方见底胎和色彩。如不得法会损坏外部绘制的颜色和纹饰。

  伪造这类皮壳,多用木胶、乳胶稍加水稀释成浆状,外用不规则的刷子刷上去,内多用灌浆方式以饰其表。这类也分两种,即回窑类和不回窑类。所谓回窑,即色彩与皮壳处理后,再回到高温炉窑内烧制,这样一来,后上的色彩、皮壳坚实牢固,不易清除。而不回窑就是不经过高温炉窑处理,皮壳与色彩易清除。

  鉴别此类伪造也不难。首先要知道木胶、乳胶经高温会被吸收或熔化,惟有搅拌的沙土物质尚存,但因没有浸蚀性,清洗两三次很容易掉落。用盐酸加水清洗,可以一次性清除。而不回窑一类用热水清洗就可清除。

  三、自然草根纹鉴别

  彩陶上草根纹多见,这是因为彩陶与各种植物茎根常年在地下共存,年复一年,草根生长的痕迹在彩陶表面留下纹理,并且浸透很深,有压印上去的感觉。有的草根纹已深入胎内,对彩陶的色彩、胎质有所破坏。

  伪造草根纹,首先在器表伪造一层土状皮壳,再手工压印草根纹,因此没有深进底胎的感觉,而是轻浮于皮壳之上。如果用水反复冲洗,草根纹会随着伪造皮壳的消溶而脱落。而真品的草根纹形成时间需要千年,不易清除。有的伪造者也将伪品埋在多草地带,经过一段时间草根生长的痕迹也会浮现在器表,但与真品相比,浅显轻浮,没有凹印的力度。所以鉴定此类纹理多以入木三分、犹如凹印其内为标准。当然也有一些形成年限短、草根纹浅浮的彩陶,这多为后期形成,比例很小。此外鉴别这类草根纹要注意它的局部性特点,它的埋放地理环境是否存在草根生长环境,这直接决定着彩陶哪个部位出现草根纹或草根纹的形成数量。(图5、6)

  四、胎质鉴别

  早期胎质,因受手工制作或慢轮兼制局限,胎质厚度不均匀(贴敷、捏制、泥条盘制、轮制),器形多不规整,有歪口、左右腹凸起、凹进变形或整体外倾现象,其内胎多见轮行轨迹、手工盘制痕迹,外胎光滑透亮。此外老胎在地下经几千年埋放,其陶质中许多化学物质已经被其他物质吸收,胎质显得疏松、轻盈,有可透性。另外这种现象与原始的用柴火烧制有直接关系。

  伪造的新胎给人的感觉首先是胎质光滑、坚硬,陶质密度较高,外观整齐、规整。在重量上比真品沉重,并且其内有高速轮制留下的痕迹。其次表面有伪装白色粉末状或土浆状皮壳。整体迹象,没有几千年的沧桑感,多是现代人高速轮制,煤火、电力高温技术的产品,尽管伪装得很真实,但经仔细辨别我们依然会找出它的破绽。(图7、8)

  五、色彩鉴别

  真品陶瓷的器表与色彩之上的草根纹、白色粉末状或黄土浆状皮壳有浸蚀脱落现象。也有因黄土高原气候干燥,自然保护条件较好,浸蚀现象较少。不过陶器色彩经历几千年沧桑,有陈旧感,色彩毛孔似的、斑点似的脱落到处可见。此外真品多用吸附性较强的矿物质颜料,色彩的脱落会造成底胎脱落现象。(图9~11)

  新彩第一感觉是鲜艳,自然脱落现象少见。也有用手工打磨其表制造脱落现象来作旧,但多为通体而做,均匀、呆板如刷墙状,缺少真品自然脱落现象。有的色彩绘制上以后,再通过回窑高温烧制,其彩绘不易脱落。不过用盐酸加水清除的办法可以解决此难题。色彩的新艳、伪造的外表看上去多不自然,略加分析就会一目了然。也有绘彩后不经回窑处理,颜色多用植物颜料剂,但见热水后即易溶化掉落;也有使用矿物颜料的,但没有经过回窑高温处理,反复冲洗就会出现大面积掉落或完全消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