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掐丝珐琅收藏有何技巧

  掐丝珐琅收藏有何技巧,掐丝珐琅诞生于元代,他是一种以铜为主要材质的独特的艺术品,元代时期从阿拉伯半岛传入中国,这种工艺与我们自己本国的传统工艺相结合,制作出了具有民族特色的铜胎掐丝。那么掐丝珐琅收藏有何技巧呢?

  收藏掐丝珐琅,如何区分真假,降低风险?其实,其中的奥妙并不难。最明显的区别就是看它是否存在砂眼现象。如果看到一件没有砂眼却又号称是古董的景泰蓝,你就要当心了,它很有可能是丝毫不具备艺术价值的现代工艺品。古董的一大特征是釉料表面存在砂眼现象,针眼般大校这是由于古代提纯技术不高,导致釉料中硼酸盐含量过高,因此,在烧制过程中,杂质气化产生了小孔。到了乾隆时期,随着工艺的改进,砂眼现象减少,建国之后,砂眼现象几乎可以杜绝。

  收藏掐丝珐琅,以胎体厚重工艺精细为最佳。一件约30厘米高的乾隆掐丝双耳龙寿纹瓶,器胎可厚达1厘米以上,重量可达数公斤,需双手合力才能提得起;而清道光年间及后世制作的景泰蓝,器胎和重量都要轻巧得多,一只手便可提起。此外,收藏掐丝珐琅,除了认清年代外,在器型的选择上,应以人物、动物为首;其次是炉、瓶,且须造型奇特,以有出戟、附件为佳;再次是碗、碟、杯等。

  另外,在观察珐琅釉时,还必须考虑历史的原因:明代器的珐琅质厚,色透,砂眼凹坑大且多;清初器的珐琅也有砂眼,但比明代有显著改进,珐琅质厚但不透;至清末、民国,珐琅稀薄,但砂眼几乎消失。火镀金的色彩:明代器金厚,色泛红;清初器金薄,色泛黄;清末金色泛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