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长城工牌的文字价值

  目前发现的明代长城碑刻,多刻于嘉靖、万历年间,几乎都是青石质阴刻楷书文字,如甘肃兰州深沟儿墩碑刻、河北白羊峪口长城碑刻。这些碑刻显示,碑刻材料用青石质,刻法为阴刻,字体为楷书,是一个通用的标准,而工牌的发现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看法。从明代瓷器的款式形式来看,自宣德朝开始,历朝的官窑瓷器年号款均以楷体字为主,尤其嘉靖朝官窑瓷器年号款全为楷体,亦证实明代中后期楷书是官方手工业通用字体。

  工牌刻字中的“弟”和“加”是其独特之处,自发现至今,引起专家学者多方关注。凡是看过工牌的人都指出,“弟”应为“第”,“加”应为“嘉”。对于出现这种刻字的原因,多数人认为,限于当时修筑长城人员的知识水平,在上面刻了两个错字。但笔者认为,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修筑长城为明代最重要的军事工程,朝廷非常重视,派往各地监修长城的都是重要官员,这些官员多科举士子出身,文化水平相当高,如监修肃州西长城的李涵为进士出身。在他们的监管之下,工牌上不可能出现错字。要想弄清这一问题,还要从古文字上去探寻。

  众所周知,汉字由甲骨文、金文发展到篆文,由篆文发展为隶书,再变为楷书。其总趋势是从繁到简,隶书是篆书的简化,草书、行书是隶书的简化,简体字是楷书的简化。楷书在魏晋时开始出现,而简体字已见于南北朝的碑刻,隋唐时代,简化字逐渐增多,在民间相当普遍,被称为“俗体字”。但相关资料显示,“弟”并非“第”的简体,“加”并非“嘉”的简体。不过,“加”与“嘉”很早就通用了。在汉代的瓦当文字中,已出现“常”与“长”、“毋”与“无”、“嘉”与“加”等同音异体字的通用。从全国其他地方的考古实物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与工牌类似的现象。2005年4月,河南民权县程庄镇南胡庄村发现一个明代古钟,古钟上刻“加靖四十年,四月初八建造”;2005年7月,湖北省兴山县古夫镇邹家岭墓群抢救性发掘一座明代三室券顶合葬墓,出土器物有瓷罐、铁棺扣、墓志铭等,后者砖饰“加靖三十五年杨造”字样;长江三峡工程修建之前的库区考古调查中,在涪陵南沱联合诊所和忠县石宝寨和平村岩体上发现的水文题刻中有“加靖三十九年庚申年水安在此口”“加靖三十九年七月二十三日水蕊一”字样。因此,笔者认为,“加”为“嘉”的通假字,“弟”为“第”的通假字。可以说,工牌文字给我们提供了探究当时文字通假规律的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