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什么是箑边竹刻?

  什么是箑边竹刻?箑,扇也。箑边竹刻即扇骨竹刻,是将竹刻技艺运用于折扇上的一门雕刻艺术。折扇起源于日本,旧称倭扇,后经高丽(朝鲜)传入中国。起初并不流行。至明代,日本向中国大量输入折扇,遂为国人所珍视喜好。明永乐皇帝朱棣,“喜其卷舒之便,命工匠如式为之,自内传出,遂遍天下。”在皇帝的大力推广下,折扇业得以兴起。这一原创于扶桑国的舶来物迅速被中国化。经数代能工巧匠的改良创新,中国折扇更臻完美精巧。除了书画、造型、髹饰、镶嵌等技艺的溶入,竹刻也因扇骨逐渐变为以毛竹为主而被广泛运用。竹刻本来仅是雕饰工艺,但至明代中晚期,却由于大批文人巧匠的参与而大放异彩。开此风之先并作出巨大贡献的有明代嘉定三朱(朱松邻、朱小松、朱三松)和金陵濮生(濮仲谦)。清早期的张、沈、吴、封(张希黄、沈大生、吴之璠、封锡禄)以及乾隆时的周颢、潘老桐等。当时形成了着名的嘉定、金陵两派,而金陵派由于本身就处于折扇兴起的皇城(南京),其浅阴刻的竹刻技法主要运用于扇骨雕刻上,因此可以说金陵派首先开创了箑边竹刻。这从前人的文献中也可以得到印证。明代的箑边竹刻实物流传至今的已经罕见,仅见天津艺术博物馆收藏的两柄刻有“仲谦”款的浅刻扇骨。两扇均出自河北省一座明墓,扇骨上分别为阴刻梅花、水仙、兰花及诗句。据记载,濮仲谦生于明万历年间,他的竹刻当时就名噪一时,最为人推崇的是他的不事刀斧,经手略刮磨即成器之竹刻,而他另一个特长便是刻扇骨。与他同时期的另一位竹刻家李文甫也擅刻扇骨,且同他风格相近,因此李、濮二人被后人称为“金陵派”之祖,可是,明刘銮的《五石瓠》、文震享的《长物志》都讲李、濮二人是苏州人。他们是苏州人流寓金陵,还是金陵人曾寄踪吴中,很难定论,然而,至少有一点可以确认,他们均生于明中晚期,均擅刻箑边竹刻,并以此闻名于世。由此,我们可以推想,箑边竹刻在明中晚期已非常成熟。近人金西厓、褚德彝在其专着中都记述有曾过目或收藏过的明代竹刻扇骨。褚德彝在《竹人续录》中还详细地记录过一把明代人刻的留青扇骨:“海宁沈倬章藏旧竹扇骨,色焦黄,刻阳文留青,一面刻:‘鵁鶄飞起郡城东,碧江空,半滩风,越王宫殿,萍叶藕花中。帘卷水楼渔浪起,千片雪,雨蒙蒙。’另一面刻:‘极浦烟消水鸟飞,离筵分,几时送,金渡口,杨花狂雪任风吹,日暮空江波浪急,芳草岸,雨如丝。’调寄江城子,草书狂纵类张东海(张弼)……”。由于箑边竹刻不易保存,明末清初之实物已是难觅芳踪,目前我们能见到的最多的是清嘉、道以来的作品。以前许多竹刻史论家,常感叹晚清民国以来竹道衰微,不复有明末清初那般技高韵古。诚然,在文房雅玩和案头清供领域,后者难望及前人之项背,但走前人未走之路,另辟蹊径,在箑边竹刻上大显身手,正是嘉、道以来竹人正确的选择。扇骨既薄且窄,用武之地极其有限,然这方寸之地经二百余年无数竹人的不懈努力探索,却开创出了一个全新的竹刻新天地。其间,另一个关键要素:自明代中晚期开始,城市繁盛,尤其是江南一些城市,随着手工业、商业的兴起,经济富庶,文风蔚然,市民阶层日趋壮大,他们需要和喜爱象折扇这样精致而文化内涵丰富的手工艺术品。特别是嘉、道以来,玩扇赏扇之风日盛,官绅士人互赠书扇之风盛行,文人出门应事,朋友聚会,手执一扇,舒卷谈笑,尽显自身儒雅。如果折扇上有名人书画,名家雕刻,那更是脸面生光,折扇成了一件标榜自己身份地位的展示品……在经济活水的滋养下,大批刻扇名家应运而生。由于玩扇赏扇者当时主要集中于文化经济发达的地方,因此,刻扇竹刻家最活跃的地方是江浙二地和京津地区。苏州为文化名城,巧匠辈出,明中叶又有吴门画派引领域内,箑边竹刻自然独领风骚。

  明清以来,擅长箑边竹刻专家甚多。他们大致可分为二类,一类为书画金石家兼竹刻,另一类为专职竹刻家兼通书画篆刻,前者颇具影响的有:张燕昌、赵之谦、陈鸿寿、杨聋石、胡老匊、达受、王石香等,后者有:张辛、蔡照、方洁、马根仙、周之礼、张楫如、谭一民、黄山泉、支慈庵、金西厓、张志鱼、徐素白等,可谓群星灿烂。

  金石家往往以刻章之法镌竹,追求金石味,字画均自为之,他们刻扇纯出新奇,以此聊寄雅兴。其中以杨聋石风格最明显,其刻字用刀深圆,能将书法艺术讲究的毛拙感和篆刻边款那种率意古朴韵味完美地在竹刻上再现出来。达受,被着名学者阮元誉为“九能僧”(能诗文、书、画、印、竹刻、装裱、鉴赏、传拓、修整古器)。他的竹刻,文人气息浓郁,笔情墨趣尽显刀底,属竹刻中之逸品,王石香运刀细腻文静,入刀深浅皆契合运笔之轻重,刀随笔转,深得其中三昧。

  专职竹刻家以刻竹为生,往往毕其一生从事箑边竹刻创作,虽偶或涉猎其他艺术,但终以竹刻家面目名世。这些人大多兼通书画,且与同时代一些着名书画家交往密切,例如,清周之礼出自篆刻家王云门下,又常住在书画家兼收藏家顾麟士家中。顾氏“过云楼”所藏书画,当时名冠吴门。清·同治时人蔡照,与画家任熊同里,二人为知交,任熊许多人物画册之刻版均由蔡照担当,二人合作的箑边竹刻也非常多。据传,有一个藏家曾请渭长画扇百柄;花卉、人物、山水、佛道无所不具,均由蔡照奏刀刻就。近代竹刻家金西厓和金城,徐素白与江寒汀、唐云等画家合作,留下了许多箑边竹刻名作……书画家和竹刻家联袂创作,是晚清以来竹刻高手创作箑边竹刻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一流的书画手笔和一流的刀功刻技相结合,创造出了一流的箑边竹刻精品。另一个现象就是摹刻金石文字,清嘉、道以来,金石考据学、碑学大盛,文人偏嗜金石文字,在扇骨上摹刻钟鼎石鼓遂兴,发展到极致,竟能将全文毛公鼎,十石鼓数百字用阳纹刻于扇骨上,且与原拓本相较,不差累黍,可谓鬼斧神工。为追求石碣、青铜、钱币斑驳之感,又创造出了各种糙地刻法,开前代竹刻之未有。纵观诸家所刻金文:扬聋石、周之礼、金西厓以工雅古拙取胜,张楫如、支慈庵、沈筱庄以精细绝伦称奇,而谭一民、蔡照、黄山泉等则以刀法精妙轶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