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青铜器古董鉴定真假的方法有哪些

  1、青铜器的锈色青铜器经过几千年流传,至今大致有三种方式:入土、坠水、传世。行家们说:“青铜器坠水千年,则绿如瓜皮,而莹润如玉;未及千年,虽有青绿而不莹;未入土水之传世青铜器,其色紫褐,而有朱砂斑,甚至其斑凸起。”一般说来,流传至今的大多是出土青铜器,由于铜质差别及各地土质、水质的差异,入土青铜器的锈色也不尽相同,常见有绿锈、红锈、蓝锈、紫绣等。拿到一件青铜器,先要用眼看,若锈色与器体合一,深浅一致合度,坚实匀净,莹润、自然,则为自然生成的锈色。若锈色浮在器物之上,绿而不莹,表皮锈,而且不润泽,刺眼,就是伪锈了;这时再做进一步的审定,把手搓热触摸器物,用鼻嗅手,定有铜腥味,因为千年古青铜器是无铜腥味的;还可用热碱水洗刷青铜器,伪锈就会脱落,若刷洗不下,再用火烤就脱落了;或者用舌舔青铜器,若有盐卤味,也是伪锈。

  2、青铜器的手感和声响用手掂量青铜器,若过轻或过重得就要引起注意了,当然,这全凭经验。另外还可用手敲击青铜器实物,听其声响,若声微细而轻脆则可;若声浑浊,发出“嗡”音,则需提高警惕了。

  3、青铜器的花纹和款识这是鉴别青铜器的一个重点,夏代青铜器花纹简单;商代青铜器花纹则华丽繁缛,且多遍体生花;西周青铜器大致与商同,但后期趋向素朴;春秋战国的青铜器花纹则清新活泼,富于生活气息,秦汉青铜器重实用,花纹少且不及前代青铜器精细。另外,还可以从不同时代青铜器的纹饰图案内容的改变来推断、判别。至于款识,则主要可从其字体加以辨别。商代青铜器款识字体规整,笔势遒劲大方,优美洒脱,后期多典雅秀丽的波磔体;周朝早期青铜器款识沿袭波磔体;春秋时青铜器款识书体有肥体和瘦体,还有形似蝌蚪的“笠斗文”,以及图案化的“鸟虫书”;战国金文字体大金不考究,但也有字体竖笔引长下垂,末端尖锐的“悬篆”雏形;秦朝统一了文字,通用小篆。掌握了这此若一件号称三代时的青铜器上却出现了小篆字体,那就笑话了。另外,青铜器古董鉴定还可根据铭文字数的多少、内容来判断。

  4、青铜器的铜质与器式青铜质的鉴别较简便,翻看青铜器的是底,若出黄铜质地,则是伪品;足底若已伪制了铜色,用热碱水刷洗就能看到其本来面目。除要记清楚铜器的器式、名称外,还要了解什么年代铸什么青铜器、什么样式的青铜器是什么年代铸的。例如钫,钫是方形,盛器,是国末期出现的,若其按三代作工、锈色制,为伪品。再如鼎,各代皆有,但若有盖、短的鼎则不大可能是三代物品。

  在收藏圈中,你会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在这里,只有“眼力”是最受尊重的,没有身份,地位的高低贵贱之分。

  那些平日傲慢的达官显贵、腰缠万贯的巨商大款,经纶满腹的文人墨客,只要一脚迈进这嘈杂纷乱的“鬼市”地摊、古玩店铺,昔日的孤傲、清高、自矜、权势、骄横都被这满世界的古董旧货新品赝物所洗涤、融合,变成了地道的“淘宝者”、普通人,他们像常人一样亢奋、激动、懊恼、悔恨不已,也为几个子儿斤斤计较,争得面红耳赤。

  有位记者曾这样描述在北京潘家园“淘宝”的众生之相:“一网撒下去,一定能够网住一二个部省级官员,三四个教授,七八个大款,还有一个小偷或盗墓者”。

  在古玩早市地摊,我曾目睹一位商界大碗,非常虔诚的请一位资深藏友为他刚淘得的一件古瓷掌眼,此人在地摊上被行内人称为古瓷“一眼准”,而他的职业,只是某小巷口的一名补鞋匠。

  我还见过一位声名显赫的某名牌大学教授,为一尊北魏小铜佛像的真赝与一位工人打扮的年轻人争辩得面红耳赤,最后不得不心悦诚服,接受那位只有初中文化的铜佛收藏家的观点。

  我曾应邀去过一位居室不过40平方米的藏友家,他家墙壁用旧报纸糊着,一张破旧的写字台上放着全家唯一的一件奢侈品——16寸的旧彩电,可当他拉开一排简陋的木柜橱门,我看到柜中整齐地摆放着他以二十多年省吃俭用之心血收藏的近千面从战国至清代纹饰精美的铜镜时,不由得瞠目结舌,转而肃然起敬。

  《论语》云:“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们读古人的书,古人的思思和言行深深地吸引着我们,与书中的古人像知己良朋一样交流,这是多么快乐的事啊。不过,能与古人神交的不只是书,还有很多其他更好的载体,比如铜器。可以说任何一件古铜器,都是具有灵性的,鉴赏铜器的最高境界,就是现代人与古人之间进行超越时空的情感交流和对话。

  比如,我常常在夜深人静之时,以极其虔诚的心态,观赏一尊自己非常喜爱的北魏佛像。虽然佛像很小,而且比较残破,但佛像那充满智慧,坚定而又安详、深静入定的眼神,会令我感受到一种心灵上的震撼,尽管我是一名无神论者,但在这尊神像面前,也能体会到人类对佛的敬畏之情。我想,佛教从西城传入中土,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感召力,是天地互触、神人合一的期盼和象征。佛的金刚之躯,更多地融入了人类成熟的智慧,使之以空为旨,包容万物,蕴涵大千。

  在这尊佛像面前,我思绪万千,也开始对收藏、对物欲乃至人生进行全新的思考,渐悟出佛心自明永恒、向善向美的超脱与释然。我发现,在古物面前,我们每个人只不过是永恒历史面前的一名匆匆过客。我凝视着这尊半残的佛,突然生出一种奇怪的想法:究竟是我在审视佛呢?还是佛在审视我?我确切地相信,其实这尊无言的古佛,在我之前己经默默地审视了无数芸芸众生!这种想法,令我大彻大悟,感到了一种拥有和被拥有的错位,感受到一种出自内心的虔诚的羞愧。在历经千百年沧桑的古物面前,人是多么渺小、脆弱和无奈的短暂生灵!

  于是,我开始寻求一种人生的新境界。我终于感悟到了庄子倡导的对“物役”、“物累”的超越,老子的“清净、无为、柔弱、不争”以及“抱一、寡欲、自然、玄妙”之要旨。我将以平淡、自然、本真的心态重新思考收藏与人生的境界,洗涤“物欲”对心灵的污垢,抛弃功名的重枷,超越自我,进入收藏的化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