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清代纸币如何辨别真伪?

  清代纸币虽为二色或三色套印,但色彩单调,印刷技术并不复杂,民间多能仿制,当时的官府既要防止民间伪造,又无技术措施,只好在票面上加盖官府印鉴,用以保证信誉和增强可靠性。所发行的银票宝钞总体要经过印刷,盖官府印鉴、手写这三道工序才可能发行。

  1、各类印章满语篆文

  在未发行纸币连存根共同盖一个完整的章,当发行的时候它要把正票裁走,留存根,将来票收回来的时候,要对,对上去以后这个票就入库了。这所盖的就是骑缝章,此外票上还有票面认证章、花押、防伪章等等,满文用九叠篆,清代官印的特点是一半是汉文,一半是满文。

  2、雕版

  咸丰三年开始始发的大清宝钞户部官票,都是利用铜版雕刻,然后手工印刷,当时使用的宣纸为高丽纸,比较厚,纤维也比较粗,纸张易于使用,韧性比较强,用雕刻板刷色来印刷的,印刷方式比较传统,印到这个纸张以后,纸上反过来的墨色是凸出来的。现在咱们做伪的这些基本上都是用原票扫描,印出来以后,它没有凸起的感觉。

  到了后期,光绪晚期,发行的各省和咱们中央机关银行发行的钞票都是委托财政部印刷局用现代印刷机印的具有凹凸版的钞票,各省委托国外印刷也都是现代印刷技术印刷出来的钞票,已经跟现在彩票比较接近了,有防伪水印,有凹凸版,纸张都是用专业印钞纸,跟咸丰年已经有很多区别了。它的辨伪相对容易得多。

  3、手写的流通记录

  古人也会担心假钞问题,所以钞票流通道某一地,就记录下来,如何使流通到此地,何时收过该票等,记录在纸币的背面,对于咱们现在收藏者来讲,是一个重要证据,因为流通记录越多,钞票为假的可能性就越小,像这些墨笔字都是当时写的,写完之后还盖有印章,古人的书写风格现在作伪一般较难摹仿,可作为鉴定手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