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陶瓷黑釉釉色有多少种?

  黑釉瓷器的烧制始于东汉的早期越窑,但其色不纯。东晋至南朝初的浙江德清窑,烧制的黑釉瓷釉面光亮、釉层均匀、亮黑如漆,显示出较高水平。黑釉主要呈色剂为氧化铁及少量或微量的锰、钴、铜、铬等氧化着色剂。通常所见的赤褐色或暗褐色的瓷器,其釉料中氧化铁的比例为8%-10%。如将釉层加厚到1.5毫米左右,瓷釉即呈黑色。

  我国古代黑釉分为石灰釉和石灰碱釉两大类。唐代以前属石灰釉,唐代以后基本上都改为石灰碱釉。就黑釉的品种而论,可以分为一般黑釉与花色黑釉两大类。油滴、兔毫、玳瑁、麻酱釉等,即属花色黑釉。

  天目釉

  天目釉瓷是黑色釉瓷的一种。一般黑釉瓷采用含铁较多的粘土制成,这种原料便于取得,因此许多地区均能烧造,生产发展迅速。部分地区借助于优良的原料和先进的工艺及操作技术,创造出许多独特的产品,其中之一就是天目釉瓷。天目釉瓷种类较多,以油滴釉、兔毫釉、木叶天目釉较为名贵。此外,还有玳瑁釉、剪纸漏花、鹧鸪斑等品种。流传至日本的天目油滴釉瓷碗,少数珍品釉中斑点周围显示出深蓝色辉光和金色银色的闪光,称为“曜变天目”。木叶天目釉是选用树叶,通过特殊加工,在釉上烧出叶纹而得,创造于永和镇窑。

  油滴

  油滴釉是黑釉的特殊品种之一,又称“雨点”或“滴珠”,创烧于宋代。特点是在釉面上散布着许多具有银灰色金属光泽的小圆点,大小不一,大的直径达数毫米,小的只有针尖大小,形似油滴,故名“油滴釉”。油滴、兔豪以及吉州窑的玳瑁斑为同一黑瓷体系,油滴釉的着色剂主要是铁的氧化物,当温度达到1200℃时,氧化铁发生分解,生成气泡,致使气泡周围氧化铁的含量比其他部位高。随着温度不断提高,气泡不断产生、聚集,而且越来越大,到一定程度时就爆裂,富含铁质的溶体升至釉面于原气泡处密集,随后釉冷却收缩变平,釉面形成饱和状态,然后以赤铁和磁铁矿的形式析出晶体,这些晶体就是我们见到的金属光泽的油滴状圆点。

  兔毫釉

  在黑釉器上透出黄棕色或铁锈色条纹,状如兔毫,谓之兔毫斑,是黑釉的名贵品种。它的形成原因是:在1300℃高温烧制过程中,釉层里的气泡将铁质带到釉面,釉层流动,富含铁质的部分流成条纹,冷却时便从中析出赤铁矿小晶体,从而形成绚丽的兔毫斑。

  建窑兔毫釉于北宋时始烧,南宋时最为繁盛,元代不再生产,是专为宫廷生产的器皿。外釉不到底,足部露铁锈色胎,黑色釉面上流淌出丝丝兔毫般的纹理。从其外观上可以细分为金兔毫釉、银兔毫釉、灰兔毫釉、黄兔毫釉,也有纯黑釉。

  玳瑁釉

  玳瑁斑始见于宋代,以江西吉安永和窑制器为代表。其釉面黑、黄等色交织混合,黑色中有黄褐色斑纹,有如海洋动物玳瑁壳的色泽。玳瑁釉器的坯体系用含铁量较少的瓷土做成;生坯挂铀,入窑焙烧后再挂一次膨胀系数不同的釉,并重烧一次。由于釉层的龟裂、流动、密集、填缝,便在黑色中形成玳瑁状的斑纹,故称玳瑁釉。除吉州窑外,广西地区有仿吉州窑玳瑁釉标本的发现。

  鹧鸪斑

  鹧鸪斑是一种结晶釉,是用含铁量不同的两种黑釉在生坯上挂釉两次,以稍低于烧制其他结晶釉的温度焙烧。因其较多的铁元素在釉里结晶,黑色釉面便呈现鹧鸪羽毛一样的花纹,故名鹧鸪斑。

  乌金釉

  乌金釉是一种黑色亮釉,是高温颜色釉中的名贵品种,始创于清代康熙时期。配制乌金釉需要使用浓度较高的优质青料与紫金釉混合。釉中除含有大量铁分,还要有一定量的锰和钴等有色元素。制法是在白釉上吹以黑色玻璃釉,经高温还原焰烧成。景德镇所烧的乌金釉为最纯正的黑釉,光润透亮、色黑如漆。因主要采用景德镇附近所产的乌金土制釉。纯粹的乌金釉器极为少见,多在其上用金彩描绘各种锦地或开光纹饰,但金色都不能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