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老纪特邮票如何分类?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所发行的纪念邮票共计494枚、特种邮票511枚(均包括再版票、“东北贴用”票、无齿票和小型张、小全张)。老纪特邮票如何分类?

  老纪特的“背贴”票

  背贴,是指在邮票的背面贴有或者贴过胶水纸。

  在没有护邮袋的年代,使用胶水纸,一头贴在邮票的背面,一头贴在坐标纸上,借此来固定邮票。为了参加邮展,或者比较正规的邮票保存,常采用此法。所以,老纪特中“背贴”票还是比较常见的。

  老纪特的“后胶”票

  后胶,也称二胶。是指将原胶洗掉后再次刷胶。

  由于早期老纪特背胶容易发黄,对于一些价格比较高的老纪特,洗掉后再刷胶是比较常见的。后胶票的价格一般是原胶全品的50-80%不等。

  后刷胶一般不均匀、光泽不佳、比较厚重,齿孔间会有被胶水粘连的迹象。同样是后刷胶,效果差异也比较大。

  老纪特的“无胶”票

  第一类,“无胶”就是全品

  在纪124+特75套老纪特中,有72套纪票和43套特票在发行出厂时就是“无胶”的,此类称为“天生无胶”。

  第二类,把背胶洗掉,成了“无胶”票

  1959年发行的纪67是第一套有背胶的老纪特。老纪特背胶主要有两种成分,早期的“精湖胶”和后期的“化学胶”。由于当年的保存手段比较简陋、方式比较简单,受湿度、温度等环境的影响,背胶很容易发黄(“精湖胶”比“化学胶”更易发黄),特别是在南方到了梅雨季节,更是如此。

  因为背胶发黄时间久了,黄斑就会影响到邮票的正面。所以,洗掉背胶,有一些是被动的处理手段,有一些则是主动的防御措施。

  “天生无胶”的老纪特

  在北京邮票厂成立之前,发行的老纪特都是无胶的,在北京邮票厂成立之后,也还发行过一些。

  第一套有背胶的“纪”字头邮票,是1959年9月28日发行纪67建国十周年(第一组)。此后,又发行过纪68、70、71、72、73、98,共计6套无胶。所以,在124套“纪”字头邮票中,天生无胶的有:66+6=72套,有胶的只有124-72=52套。

  第一套有背胶的“特”字头邮票,是1960年6月1日发行的特38金鱼。此后,又发行过特49、53、54、55、56、58,共6套无胶。所以,在75套“特”字头邮票中,天生无胶的有:37+6=43套,有胶的只有75-43=32套。

  中国集邮公司在筹建过程中,鉴于邮电部门库存1949年10月—1952年7月发行的多数纪念邮票和特种邮票数量已少,邮电部以适当满足国内外人民需要为由,请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经核准后,再版发行了一部分纪念、特种邮票,包括纪1-13,纪东1-东8,特1、特2、特4共24套121种。

  这是迄今为止新中国邮票的唯一一次再版发行,也只有这一部分邮票存在“原版”与“再版”之分。